一切为了观众——随吕梁市青年晋剧院送戏下乡见闻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我知道观众想看什么”

    8月14日一大早,山西省石楼县临泉镇薛家垣村戏台前人头攒动。为了看得真切、听得过瘾,年轻后生们爬到了树上,老人们早早地就提着马扎来到戏台前。这里正在上演的是传统晋剧《审姐责弟》,由梅花奖得主梁桂星领衔主演。

    薛家垣村党支书梁宝告诉记者,该村地处吕梁山脉,交通不便,百姓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听说吕梁市青年晋剧院“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活动要给村里送戏,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奔走相告,村委会早早就挂起了标语、重整了戏台。

    刚在离石区进行了汇报演出的吕梁市青年晋剧院演职员们,不顾连续演出的劳顿,表演一丝不苟。“我知道农民观众最想看什么,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院长王承评边招呼演员边对记者说,“今天我们一共带来3台大戏,让乡亲们过足戏瘾。”

    2005年底,山西省吕梁市决定成立一个青年晋剧院作为改革试点,给编制,不给钱。当初的起步是艰难的,排练需要场地,创新剧目需要资金投入,全团几十号人要吃饭、生存。被任命为青年晋剧院书记、院长的王承评发动剧团班子成员向朋友、亲戚求助,筹集资金渡过了难关。

   “我们在摸爬滚打中探索”

    8月14日下午2点,稍事休息的演员们又开始了忙碌。

   “下午我们安排的是《打金枝》,晚上是移植剧目《廉吏于成龙》,都是青年晋剧院的看家戏。虽然换台、换装紧张了些,但群众喜欢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负责舞台装卸的刘师傅对记者说,“回想起来,王院长带领着我们打了5年‘游击战’,青年晋剧院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建团第一年,他们在离石区南郊高家沟村租了一个露天戏台,四周用戏箱围住再蒙上幕布,里边生上火进行排练。就是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青年晋剧院自编自导了大型现代戏《红兜肚》。首次进京演出,主演梁桂星就摘得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10年7月,《红兜肚》再次进京参加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评奖演出,荣获11个奖项,梁桂星获表演大奖。

    2007年,上海京剧院《廉吏于成龙》主创人员赴吕梁慰问演出。王承评敏锐地看到这是一部反映吕梁籍名人于成龙的精品剧目,如果能够移植成晋剧,对剧院将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数次赴沪,主动登门,上海京剧院的艺术家们终于被他的真诚所打动。最终,以一元转让费将《廉吏于成龙》剧本许可使用权转让给了吕梁市青年晋剧院。这种把握机遇、寻求合作、移植精品剧目的思路,让刚刚起步的晋剧院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5年来,吕梁市青年晋剧院创排了《红兜肚》、《杏花酒翁》和《甄如玉》3部大戏,成功移植了《青春跑道》和《廉吏于成龙》两部精品。“这几年,我们在摸爬滚打中探索,初步形成了新创剧目打局面、移植剧目闯市场、传统剧目练队伍的可喜局面。”王承评说。

    “这戏送到俺们心坎上了”

    8月14日晚8点,薛家垣村一改往日的平静。吕梁市青年晋剧院移植剧目《廉吏于成龙》正在上演,台下观众叫好声不断。

    以往,受制于种种条件,像这样一出大戏在农村原汁原味地演出是很难想象的。建院初期,王承评就一直带领他的研发小组寻找解决难题的途径,终于在大戏演出中成功运用了戏曲音乐数字化伴奏。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剧团的演出成本,提高了剧团的经济效益。目前,此项科研成果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并获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科技创新特殊贡献奖。

    演出结束已是深夜11点半了,乡亲们还久久不愿散去。村民张二娃搀扶着87岁的老母亲,动情地说:“这戏真是送到俺们心坎上了!”

    王承评说,服务基层、服务大众是剧院的宗旨。剧院常年行进在吕梁山区,无论风霜雨雪、严寒酷暑,一年四季不间断地演出,走遍了吕梁13个县(市)的山庄窝铺,共为基层群众演出1400余场,观众达160余万人次。2010年,吕梁市青年晋剧院荣获“山西省‘十一五’期间建设文化强省突出贡献奖”,王承评获得“山西省先进个人”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