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益民书屋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为了深入了解北京市读书益民工程的建设情况,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策划了“媒体记者书屋行”活动。“深入”的第一站就是北京西部最偏远的山区——门头沟清水镇。

    汽车在蜿蜒陡峭的盘山公路行进了3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了灵山脚下的清水镇。负责接待我们的清水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刘增斌告诉我们:清水镇地处山区,原来的经济来源主要靠挖煤,国家下令关闭小煤窑后,现在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发展养殖业和民俗旅游接待。那些从矿上回来的人,刚开始种啥赔啥,养啥啥不活,我们就告诉他们,“益民书屋”里有许多介绍养殖、种植的书和光盘。村民们通过看书和看光盘,现在已掌握了养殖、种植的技能,如今的养殖、种植户每年每户能净赚几万元。

    据刘主任介绍,自2005年清水镇李家庄建立首个“益民书屋”,到2009年全镇已经全部实现了“村村有书屋”。包括位于海拔2100多米高、号称北京海拔最高的山村——江水河村,都有了“益民书屋”。

    江水河村:小书屋的管理不寻常

    江水河村,是个只有180多口人的小山村。在2008年建立的“益民书屋”里,我见到了45岁的图书管理员闫友亭。这位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村汉子,却有着不寻常的图书管理方式。在这间占地只有30多平方米的书屋里,他将1000多册图书分门别类地摆放在书柜中,并对不同种类的图书以独特的名称注明,如将摆放《孔子启示录》、《孙子兵法》、《左氏春秋》、《战国策》等图书的书架贴上“思想盛宴”的标识;将摆放《南北朝演义》、《后汉演义》、《宋史解读》等书的书架贴上“读史明志”标识;将摆放《宋庆龄传》、《孙中山传》等书的书架贴上“民国人物”标识。此外,还有“红色中国”、“开国人物”、“名家名作”、“异国经典”、“五味杂陈”等标识。他说:“这是为了方便村民们在借阅时很容易就找到自己喜爱的书籍。” 

    田寺村:书屋为村民提供切实的帮助

    卧于大山坳里的田寺村,全村300多人口,主要从事养殖种植业和农家乐接待。图书管理员张磊说:“咱村的书屋现有图书4000多册、光盘370张和十几种杂志。这里的图书、光盘、数字电影放映机、卫星直播机等影音设备为村民提供了不少帮助。村里的党员常在书屋组织电教学习;孩子们在书屋观看3D动画片。寒暑假的青少年安全教育也是通过组织观看相关影像开展的。”随后他打开了卫星直播机,给我们演示播放效果,高清的画面和逼真的音响效果让我们如同置身于电影院里。按规定他每年要给村民播放40部电影,但今年他已给村民们播放了120部片子。这个朴实的小伙子告诉笔者,“只要村民们喜欢看,我就放给他们看!”

    杜家庄:书屋成了综合性文化公共设施

    杜家庄村是抗战时期八路军曾经战斗过的红色之地。如今,这里的“益民书屋”也显得格外气派。村委会主任赵连新告诉我们,“益民书屋”是政府给大山里的村民修的光明路。村委会通过自筹资金80多万元,将书屋扩建成二层小楼,成为集书刊借阅、影像观看、电子信息查询于一体的综合性基础文化公共设施。

    对“益民书屋”的意见和建议

    走访以上3个书屋时,我们随意翻阅了图书借阅记录,发现村民们借阅的图书以农业科技、小说、儿童读物居多。其中,介绍养殖、果蔬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知识方面的读物,最受读者欢迎。

    对“益民书屋”今后的发展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呢?管理员们的反映是:

    第一,应加大少儿图书的种类,现有的适合孩子们看的图书已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第二,应加大种植、养殖、果树栽培类、旅游接待等科技含量高、致富技能强的图书品种。

    第三,书屋管理员目前没有任何经费补助,都是兼职或纯义务性的,所以缺乏固定的管理员队伍。书屋管理员的日常工作除去图书的整理、录入、借阅登记外,还包括书屋的卫生清洁。所以希望能解决管理员的资金问题。

 

    ·链接·

    2005年,北京市读书益民工程正式启动。6年来,北京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亿多元,建成3975个益民书屋,实现了“村村有书屋”的目标。读书益民工程最大的收获是为京郊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精神食粮,初步解决了420万京郊农民、来京务工人员和农村中小学生“读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为人民群众办了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