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风 中国风 世界风——中国长春东北风现象暨吉林地域特色文化发展趋势论坛研讨会发言摘登

来源: 光明日报

9月6日至11日,第7届中国吉林东北亚博览会暨第二届东北亚艺术周在长春举行。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东北风”现象及吉林地域特色文化发展趋势论坛研究会的召开受到了极大关注。来自国家文化部、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领导与专家对发展300年的二人转这一地域特色文化,以及吉林二人转发展的领军代表——东北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实践探求进行了理论研讨。现将有关专家的发言摘登如下。

    不同寻常的崛起之路

    马普安(东北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们的二人转走的是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第一个不寻常是我们在创业之初,不是围绕当地打市场,而是把主力队伍拉到北京,边演出边学习,在高起点上回到长春做市场。第二个不寻常是我们始终打着“绿色二人转”的生命大旗,拒绝低俗。第三个不寻常是我们在艺术形式上不断创新,如今已经吸引“80后”成为观众主体之一。第四个不寻常就是我们时刻牢记一个民营企业同样要承担社会责任。正是因为认真稳妥地处理了二人转继承传统与展示现代、雅俗共赏与摒弃低俗等关键问题,我们才在对二人转充满争议的发展历程中,获得了观众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双重认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了蜕变和崛起,成为吉林的一个文化品牌。

    我们的经营模式可以总结为这样几点:公司实行团长、经理负责制,奖惩分明;在演员的任用上采取双向选择,来去自由;工资待遇两厢情愿,没有合同的约束,更没有师承关系的制约,公司领导和演职人员是平等合作关系。艺术团专业人员也同样享受国营文艺团体演职人员评定职称的待遇。这种待遇对民营院团来说是史无先例的。正因如此,我们至今保留着一大批初创时期的艺术骨干。

    在创作中,我们始终坚持这样的原则: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旗帜鲜明地抵制“三俗”;以观众为本认真研究不同层次观众对东北风舞台艺术的需求。因此尽管我们在创建之初的一段时间里始终处于亏损状态,但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没有动摇。为了打造精品剧目,我们不惜花重金请名家创作剧目,大投入、精排练。近日,我们精心打造了原创二人转版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作品把“梁祝”的一出大戏浓缩成20分钟,巧妙地融入越剧、黄梅戏、评剧等唱腔。我们想以这部戏为先例,对以往的二人转正戏以及老段唱腔的表演形式予以创新,在剧场正戏时段上演。为了配合演出,两年间我们仅舞台改造就投入1800多万元。与此同时,我们创造性地将杂技、武术、拉丁、芭蕾舞等艺术形式穿插于二人转演出中间。一场演出语言类节目占三分之二,其他综艺类节目占三分之一。我们创新的舞台模式已经被东北三省二人转剧场所运用。每场演出结束后,谢幕更具匠心,全体演员在“感恩的心”手语操中情深意切地与现场观众道别,形成了“东北风”品格。我们没有用低俗、媚俗、庸俗去取悦观众,而是用舞台表演的不断创新吸引观众。因此,许多外地朋友来长春,都把到东北风剧场看二人转当成一项活动内容。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二人转已经走出地域局限,在全国50多个城市演出过,今年11月份还有7个人的演出团到澳大利亚三个城市巡回演出。我们实现了政协主席贾庆林对东北风提出的希望——“东北风、中国风、世界风”。

    东北风发展到现在,公司稳定了、市场扩大了。我们的剧场一年仅有腊月二十九和大年三十休息,其余363天天天演出,从未间断,9年累计接待观众达780万人次。东北风没有忘记回报社会,每年都为灾区、农民工、敬老院、驻长部队、社区等义务演出100多场,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我们在剧目创作中同样坚持社会性、人民性,我们创作《小巷总理》,歌颂优秀共产党员社区干部谭竹青,免费向社会演出28场,2万多人观看了演出。为了纪念建党8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创作了《红色回忆》、《长征》大型舞台剧进行公益演出。在“打造欢乐庄稼院、先进文化百村行”的活动中,我们为农民义务演出100多场,并投资装备了10个样板文化大院,为其配备了电视、影碟机、图书和光盘。2009年,我们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创作了两台“道德颂——中国好人长春篇”10个二人转剧目,此节目两年里在央视反复播出了18次。

    对我们的工作和成绩各级党委和政府都给了很多的荣誉和奖励。2005年,中宣部、文化部联合授予我们“全国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刘云山同志说过“在农民的眼中,东北风就是自己欢乐的大本营。”2006年东北风被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2010年,我被评为“感动吉林十大新闻人物”。另外,东北风还被授予“吉林省优秀文化企业”,“长春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

    回首发展路,我们有这样几点体会,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扶持指导,是东北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是东北风健康发展富有生命活力的源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服务民众,是东北风永远坚持的发展方向。虽然取得了成就,但是,民间二人转还能兴旺多久?东北风未来如何发展?在目前演出场地危机的情况下如何取得支持?这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东北风的艺术发展,在经营的实践中开创东北风艺术建设新局面,走出具有东北民间艺术改革发展的新路,让东北风这面旗帜永远飘扬在东北大地上。

    东北风现象的意义及启示

    张兰阁(吉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东北风现象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现代化剧场经营模式。它成功地完成了从传统剧场到现代文化产业型剧场的转型,即从无剧场和中小剧场的时代到现在的大剧场经营时代。它形成良性的产业链,实行了剧场、剧团一体化,能够生产自己的剧目。第二个特点,是功能的并轨和兼容,它以民营企业的身份自觉地承担了主流剧团的意识形态的功能。

    因为东北风现象的特点,它在现代文化产业大潮中就具有了特珠的意义——由于东北风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传统艺术形式产业化道路,那么,它对全省乃至全国文化体制改制就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特别是为多年辗转徘徊的剧团改制找到了一个出口。东北风成功拿到了“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先进文化工作集体”等国营剧团所期盼的殊荣与身份,完整地履行了主流文化产业的功能,但却没有用政府拨款。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中国未来剧团体制的新模式。东北风现象还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如民营企业领导人的胸怀;如东北风能够做一些别人不愿意、不想做的事情;如这一团队把国营体制精华都吸纳进来。

    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陈少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文化底蕴越丰厚的地方往往越不容易做好文化产业,因为传统业已形成,很难改变;文化产业做的好的地方都是以创新为主。但文化产业是现在世界竞争的主体。做好城市文化产业最需要两点要素,一是经济资源;二是人才资源。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地方才有消费潜力;人才资源丰富的地方才能发展产业。

    大家都知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里的民族指的是区域,民族文化也就是本地文化。每个地方的人保护了本地的文化,就为世界文化的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文化产业就是需要超越民族,走向世界,找到人性的东西,找到能够引起人类共鸣的东西。只有把本地的东西和世界结合,进行包装和改造,才能够有市场。二人转的语言接近于普通话,其节目内容愉悦性又强,因此二人转比较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比较容易走出去。

    当艺术变成可复制的时候,它就变成一种文化。文化产业应先以可复制为主,再来提高艺术成分。把连锁经营的办法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是东北风的未来走向。

    提高民族素质 塑造高尚人格

    董 伟(中国文化部艺术司司长)

    东北风已经成为吉林省民间艺术院团的一面旗帜,这一现象值得重视和研究。截至去年,全国大约有6800余家民营院团。今年应该超过7000家。这个数量已经超过了全国国有艺术院团的总数,他们的从业人员、演出场次也超过了国有院团,在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繁荣我国文化事业,包括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去年,中国文化部首次在全国开展民营院团艺术展演,在这数千家院团中选取了12家进京参展,东北风就是其中一家。长安大剧院不断响起的热烈掌声,充分说明了二人转不仅领导好评,专家、学者、媒体人和广大观众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民营院团的发展必须在数量的基础上保证质量。首先是保持民族性,切忌简单地适应观众需求,求大求洋,打着所谓“改革”的旗号,脱离本体。其次是大众性。二人转不能脱离群众,同时更要引领大众,绿色、积极、健康、给观众愉悦的作品是需要坚持的创作方向。最后,二人转的发展应该具有时代性。今天,党和政府为二人转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形成了适合二人转发展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希望二人转永远是东北人民最喜爱的艺术形式。

    从老演员的角度谈二人转

    刘兰芳(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

    过去二人转的观众在农村,现在不仅出现在城市,还吸引了许多专家的关注。之所以出现东北风现象,首先是东北风二人转继承历史,并和今天的舞台艺术接轨,以传统技艺为主,吸收了音乐、舞蹈、杂技、相声等多种艺术形式。所以说,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走进市场方面,东北风是成功的一例。时代变了,如果二人转还是一成不变,必将失去一帮年轻观众,这说明不能和观众背道而驰。在二人转的发展上,我有两点建议:一是年轻演员应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努力,继承传统。应该既会传统段子,又懂现代段子。远看十年、近看五年,演员和企业都要有长远的打算;二是在发展道路上,要多培养德艺双全的艺术家,无论何时,都要重视艺德。只有这样,东北风才能吹向世界,二人转演员才能走出国门。

    两次观摩后有感

    薛若琳(中国戏曲家协会会长)

    我两次来东北风大剧院进行观摩。我觉得,东北风是关东大地上吹起的一股清风,清新活泼,让观众看不到陈腐的东西;同时它也是一股狂风,后劲很足。无论是清风还是狂风,都说明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要坚守。东北风最大的功绩就是向三俗宣战的旗帜鲜明。我两次观看东北风的演出都特别感动。因为民间艺术搞不好就会打擦边球甚至滑落,而东北风天天演、年年演,始终坚持乐观积极向上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没有正确的理念和社会担当是不可能做到的。

    从艺术角度讲,东北风运用了一种包容性和综合性,歌、舞、戏、曲、杂、绝尽有,歌有美声、民族等唱法,舞有民间舞、芭蕾舞……要吸引观众,就不能只演《大西厢》、《单出头》,在多元文化形态下,演出节目也应多元,面儿宽才能吸引观众。要对准更多观众、更多阶层群众的胃口,只是演员青春远远不够,必须实现演出内容也青春。我们讲究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三性统一,而老百姓看戏是倒过来的,买票时先考虑的是观赏性。东北风在考虑这一点的同时,也注重了思想性,不是纯牌的逗乐,这个方向必须坚持。

    尊重群众喜闻乐见 传承中华传统艺术

    王安奎(中国戏曲协会副会长)

    首先,对通俗的、民间的艺术形式应给以高度重视,当然其中就包括二人转。二人转发展到今天,依然能够在当今的社会坏境中存活,并且还在发展,说明民间的、通俗的艺术形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其次,很多剧种是可以走向市场,赢得观众的。在群众中传播的,才可以得到广泛传承。传承过程中,原汁原味、一点不变的保护基本不可能。在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承担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东北风要达到两者的统一,还要增加演出中传统的二人转分量。与此相关联的,还有提高二人转演员的表演艺术水平,在演出的同时别忘学习,坚实传统功底,这与争取更多的观众也是统一的。

    二人转的文化使命

    张明宇(长春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长春市已经成为二人转的演艺中心、人才高地和产业要素的聚集地。市区7个二人转剧场,每天上座率都在80%以上,每天观看人数达到了8000人次。这充分说明,二人转文化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认可。今天重新审视二人转的艺术形式,不难发现其中的时代意义。第一,它是他乡人、外来客辨识感知东北的文化符号。第二,它是东北人自我认同感、地域归属感的艺术纽带。第三,它是东北人不断创新发展,借以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生活方式。第四,它是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点。二人转正处在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企业应用品牌和创意来促进产品开发和产业营销,把自己打造成扎根地方,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文化企业。其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实现培育人才和创作精品的使命。要遵循文艺创作发展规律,自觉培育培养观众,承担起引领高雅文化发展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