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及亿万农民的农家书屋工程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五项重点工程之一,为广大农民普及科技知识,学习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搭建了平台,切实保障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农家书屋工程从2007年开始建设至今,取得了显著成效。
各地掀起农家书屋建设热潮
甘肃省共有17609个行政村,自2005年开始试点至今建成14930个农家书屋,已覆盖全省85%的行政村。辽宁省农家书屋从2007年开始试点建设,至2010年底,全省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0460万元,建成农家书屋11762个,采购图书2058.71万册,配齐了书柜和供阅读使用的桌椅等设施,实现了全省行政村100%全覆盖,提前实现中央提出的村村都有农家书屋的工作目标。
新闻出版总署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40万家。
农家书屋受农民喜爱
通过几年的建设,农家书屋工程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在广大农村深入人心,各种读书、培训、文化等活动的开展,极大扩展了它的服务功能,有效提升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水平。
甘肃省定西市先后开展了“农家院落书香浓”、“我与农家书屋”农民阅读和演讲比赛活动,参加人数众多、活动影响大、效果显著。金昌市每年依托农家书屋开展的“爱我家乡,建我金昌”读书活动,参加的农民群众和乡村干部达五千多人。
“可以说,农家书屋正在影响和改变着农村农民的生活。”辽宁省新闻出版局出版物发行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辽宁省本溪市聘请了科技特派员在农家书屋为农村群众讲授种植、养殖新技术和农副产品的经营方法,使农民群众更便捷地学到了新本领。许多农家书屋还组织开展了农民进城务工创业的学习,培养农村青年掌握一技之长。一位农民说:“送金山银山不如送一座书山。”
2012年农家书屋基本覆盖全国
为充分体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针对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仍然很大的实际情况,政府计划加快建设步伐,2012年在全国所有行政村建设农家书屋。
农家书屋由政府规划主导、社会各方参与、农民自主管理,具有一定数量的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和相应阅读、播放条件。每个农家书屋图书一般不少于1500册,品种不少于1200种,报刊20到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为此,中央财政已投入专项资金46.9亿元,地方投入资金达到了30多亿元。新闻出版总署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到2012年书屋建设工程将基本完成,农家书屋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张家港永联:“农家书屋”成村民“大书房”
午饭后、上班前,下班后、回家前,到“农家书屋”坐一坐,翻阅期刊报纸、查阅技术资料,已成为张家港永联村村民每日的“必备课”。这不,村民陆大伯正在翻阅一本有关水稻病虫害防治的杂志,他告诉记者,现在种田不能凭老经验了,得讲究绿色环保,学问大着呢,自己以后要经常来“泡泡”书屋。
这个“农家书屋”就是张家港永联村2006年投资200多万元改扩建、后又迁移至联峰广场的永联村图书馆。走进书屋,只见排列整齐的书架上,分门别类地摆放着一摞摞图书,室内所有的区域都配备了中央空调,并拥有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照相机、投影仪等10多台服务设备。
永联村农家书屋负责人华安兴告诉记者,馆内现收藏了政治、经济管理、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工业技术、自然科学等22大类图书30000余册,阅览室有《纵横》、《读者》、《民主与法制》等210种期刊,拥有70台电脑并全部开通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并且还在永钢集团炼钢车间、职工集宿中心及永联村嘉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地设立图书阅览分室,让村民和职工能够“就地取书”。
考虑到村里永钢集团12000多名职工中,有近万人是来自全国十几个省的外地人,有较深的思乡情结,因此“农家书屋”每年坚持为他们征订家乡的报纸,现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等报纸60余种。从河北来永联打工的永钢炼铁厂职工李燕飞告诉记者,他每天只要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在这里了解家乡的最新消息。
“买啥书,村民说了算!”华安兴说,“农家书屋”在选购图书时,向村民征求意见。他指着书架上的一排冶金专业的书说,这些都是根据永钢集团职工的需求,最近刚从上海书城买来的他们想看、需要的书。
徐春燕2006年从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后,就成了永联“农家书屋”的4个专职图书管理员之一。“没想到一个‘小书屋’会这么忙,平均每天要接待300多人次,每天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9点,中午只有半小时休息时间。”徐春燕说,村民看书都是免费的,要借书的话办个证就行,目前借书证已经办了1500多张,“‘农家书屋’已经成为全村农民和职工共有的‘大书房’”。
如今,在永联村,农民“放下锄头拿起书,不打麻将学知识”,读书读报蔚然成风。每月3000多册的书刊流通量,每年不低于50%的更新量,将精神的食粮输送到农民手中,农民看得懂,也用得上。目前,“农家书屋”已成为永联村村民最喜爱的文化活动场所之一。
这个不起眼的“农家书屋”,也成为了农民更新农业种植技术,走向发家致富的有效渠道。今年50多岁的村民江东清是永联村有名的葡萄种植大户。他告诉记者,葡萄种植一出现难题,他就跑去书屋向书籍“求解”。有了葡萄种植技术的支撑,他的益明葡萄园种植面积现在已达100多亩,栽培了20多个优良品种,他不但成立了张家港市益明葡萄有限公司,而且注册了“益明葡萄”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