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和谐之声响遍天山南北

来源: 光明日报

勒泰虽然是小地方,但好歹也算是城市了,车流不息,街道两边招牌拥挤。但是我就曾经看到过有人就在这样的大街上策马狂奔。那是真正的奔跑,马蹄铁在坚硬平整的路面上敲击出清脆急促的声音。两边车辆那么多,那马儿居然视若无物。要是在乡下,远远地看到前面车来了,骑马的人都会立刻勒马让到路基下面的,怕马儿受惊驾驭不住。

    李娟《属于我的马》(李娟:新疆阿勒泰人。散文作家)

 

    民族和谐之声响遍天山南北

    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中央电视台电视舞蹈大赛上传来好消息:新疆选送的群舞《克里阳麦西来甫》和三人舞《画廊》均获十佳作品奖。

    而此时的新疆,正是收获的季节,在天山南北,红枣节、胡杨节、冬季旅游节上,文化活动正成为各项活动的主角,新疆文化舞台精品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欣喜和鼓舞,新疆文化事业正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各族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乡的群众这几天像赶巴扎一样热闹,地区歌舞团的演员为他们送来了好看的文艺节目,让他们沉浸在节日的快乐之中。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牛录村的乡亲们利用秋收后的短暂时光,来到村里的书屋,看书学习,汲取知识。

    各族群众不再像以前那样,为了买一本书,跑几十公里到县城;为了看场演出,盼了一年又一年。如今新疆各地的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在当地的远程文化室、文化馆、图书馆,享受各类远程教育服务,看到精彩的文艺表演。

    在国家和援疆19个省市区的大力支持下,新疆这几年先后实施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工程、“送书下乡工程”、“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一大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共计投入10多亿元。

    与此同时,新疆全力打造“百日广场文化活动”、“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两个社会文化活动品牌,让各族群众从春到冬,一年四季都有机会参加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

    “千场演出送基层”、“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文化活动的开展,将先进的文化及时送到基层群众家门口,让文化真正走进了田间,走进了农牧民的生活。

    民族文化丰富舞台艺术精品

    新疆精心打造的大型音乐杂技剧《你好,阿凡提》获得了国内几乎所有奖项。大型歌舞《洒满阳光的新疆》、《舞动天山》、《万方乐奏》,传统乐舞《木卡姆的春天》,大型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话剧《马市巷子的老院子》等一批文艺精品,先后荣获“文华奖”、“白玉兰奖”等国家大奖。

    话剧《大巴扎》去年演出后,受到观众的好评,连演近百场。《你好,阿凡提》在全国“九艺节”和香港演出取得佳绩,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新疆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新版《刀郎麦西来甫》参加中央电视台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荣获特等奖。

    最让新疆人津津乐道的是,新疆成功地举办了两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民间舞蹈节,来自世界和国内顶尖级的艺术团体带给新疆各族人民视觉上的盛宴。

    上海世博会、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等国内重大活动上,都可以看到新疆艺术家的身影,新疆艺术展演赢得掌声如潮,好评如潮。

    最让新疆艺术家感到自豪的是,他们每年都代表国家,走向世界各地,传播中华文化。据自治区文化厅统计,5年间,新疆与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文化交流,新疆歌舞成为中国文化最响亮的名片之一。

    近日,新疆再投资金,用于基层文化演出政府采购系统,从根本上保证了群众享受文化产品。新疆文化,正成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最坚定的保证。

    在新疆,文化正充分发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面对面进行宣传教育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在诉诸情感、道德培养、人格养成方面直观形象,达到凝聚人心、人人享有文化权益的惠民目的,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牢占领基层阵地的重要作用。

    文化人物

    “达瓦孜”传人阿迪力

    1971年出生于新疆英吉沙县“达瓦孜”世家,是这个家庭中最杰出的第六代传人。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打破并创造5项走钢丝世界吉尼斯纪录。先后获第三、五、六、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达瓦孜”表演一等奖。2000年被中国杂技家协会授予“空中勇士”称号。

    “天山雪莲”迪丽娜尔

    1966年4月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我国当代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国际、国内舞蹈大赛中多次获奖。1994年在大型民族舞蹈《天山彩虹》中担任领舞,获文化部颁发“文华表演奖”。1995年她表演的《摘葡萄》、《盘子舞》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舞蹈经典作品”。

    维吾尔作曲家努斯勒提

    著名作曲家,现任新疆歌剧团团长,新疆音乐家协会主席。他的交响乐作品多次在全国音乐比赛中获奖,主要作品有交响诗《故乡》、《木卡姆主题序曲》。他为《阿曼尼沙汗》、《神秘的骆驼》等14部电影作曲,舞剧《大漠的女儿》音乐获“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

    民族文化研究专家李季莲

    现任新疆艺术研究所所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她曾任《中华舞蹈志》全国编委及新疆卷主编,为该卷主要撰稿人,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项目负责人;木卡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道德之光·这里道德模范众多

    连续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新疆共有10位道德模范当选,当选数量居全国31个省市区前列,形成备受关注的新疆道德群星现象。沐浴现代文明之风的新疆,正成为中国西部的精神高地,道德沃土。

    阿勒泰地区青河县青河镇维吾尔族大妈阿尼帕·阿力马洪先后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的10个孤儿。这位72岁的慈母有着新疆人特有的善良与豁达,收养这些不同民族的孩子,她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然而她把付出当做一件快乐的事。她说:“维吾尔族的孩子也好,汉族的、回族的孩子也好,大家团团圆圆在一起,就是幸福安定的生活。”

    刘玉莲不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1964年她追随父亲从甘肃来到新疆哈密市二堡镇二堡村,这里的维吾尔族乡亲们收留了他们,凑钱送刘玉莲去学医,使她成为村里第一个医生。1968年她和丈夫的婚礼也是乡亲们用隆重的维吾尔族婚礼形式为她操办的。40多年来,刘玉莲扎根在村卫生室,救治病人达30多万人次,被当地维吾尔族群众亲切地称为“救命丫头”。

    阿里木,一个在贵州卖烤肉为生的维吾尔族汉子,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当地贫困学生。他的事迹感动了全国人民,他的身上体现了新疆人的善良、朴实和感恩的精神。

    见义勇为的艾尼·居买尔,扎根边疆40多年的上海支边青年姜万富,为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学生捐出自己肾脏的王燕娜,常年为群众送医送药的庄仕华,常年在和田乡村为群众送来党的政策的米吉提·巴克,还有马军(微博)武、艾克拜尔·依明、哈米提·艾合买提等等,均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或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在他们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也看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看到了新疆开放、自信、稳定、和谐的新形象。

    一个个道德模范的密集涌现,是新疆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是新疆各族人民心中蕴藏的丰富道德资源的绚丽绽放,是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中涌现出的最令人骄傲的成就。

    专家点评·新疆:一只倾听的耳朵

    上个世纪初,米德莱·凯伯等三位法国修女在前往中国西部的漫漫长旅中,五次穿越河西走廊到达新疆。在《戈壁沙漠》一书中,她们将新疆比作一只耳朵,倾听着来自中国内地以及“来自印度、伊朗高地或是欧洲”的消息。

    在今天,新疆仍是一只倾听的耳朵,继续倾听着来自东方和西方的消息。现代交通、网络媒介等,缩小了人们在空间上的距离。世界变小了,但并不意味着隔阂与偏见一夜之间就消失了。从前,新疆是马可·波罗笔下的西域天方夜谭,是西方人的东方乌托邦在亚洲腹地的显现,而今天,无知的文化中心主义者仍不能给予新疆文化一个准确、恰当的定位。新疆文化在本质上仍是有待认识和挖掘的。

    这样,面对新疆,面对这个地球上唯一的四大文明融汇区,面对多民族共存的现实和丰富多元的“他者文化”,平等、理解、尊重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疆,人与人可以互为镜子和参照,民族与民族在差异性中呈现色泽和个性,文化与文化也能相互欣赏和照亮。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伟大驿站,新疆在历史上是东方和西方进入对方的“桥梁”和“跳板”,这种进入的结果是文化的接触、碰撞与融合。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明的拥抱。正如《福乐智慧》里描写的那样:“如果契丹人(中国人)的旗帜倒了,谁为我们运来梦想和远方?”从长安到地中海,丝绸之路一直是点和线的关系,只有到了亚洲腹地的新疆,它才变成了一个面一个徐徐展开的伟大的面。新疆在文化上一直保持了向西、向东开放的姿态,它是一块巨大的海绵,能吸纳和融入的东西要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

    简单地说,新疆就是一部地理、历史、风情、人文的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新疆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种精神向度新疆多元文明的共存是一个启示录式的背景。黄沙一碗,灿烂一页,其实是:唇齿相依,多元一体。(作者沈苇,《西部》杂志总编辑,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大事记

    2006年 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7项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被列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初选项目,并荣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艺术集体奖”。

    2006年大型民族歌舞《洒满阳光的新疆》、话剧《马市巷子的老院子》荣获自治区“天山文艺奖”;《洒满阳光的新疆》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荣获演出大奖、11个单项奖和组织奖,名列全国第二。

    2006年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创作演出的大型民族歌舞《木卡姆的春天》正式公演。

    2007年4月话剧《马市巷子的老院子》在纪念中国话剧诞辰100周年暨第五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中荣获二等奖。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首批108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六批133个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1月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当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08年3月 自治区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

    2008年6月 首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在乌鲁木齐开幕。

    2008年11月 正式启动“千场演出送基层”活动。

    2008年12月召开“新歌唱新疆·新疆原创流行音乐作品大赛”新闻发布会,公布民族语言、汉语各25首入选金曲。

    2009年12月新疆杂技团排演的《你好,阿凡提》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项目。

    2010年1月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玛纳斯》出版。

    2010年2月 “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启动。

    2010年6月 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会议期间, 国家图书馆的“县级数字图书馆援疆行动”正式启动。

    2010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在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一审全票通过。

    2010年8月文化部2010年“春雨工程 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系列活动“大舞台、大展台、大讲堂”在新疆正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