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 专家研讨传承与发展

来源: 人民日报

湖北武汉,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眼下正“乱花渐欲迷人眼”,不但让普通市民沉迷于京剧的一板一眼,也使不少“80后”、“90后”学起了唱念做打。丰富多彩的“京剧走进大众”系列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

    11月9日,京剧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学者们就京剧艺术的发展、传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水准要高  门槛要低

    观众基础雄厚才能真正繁荣

    “于魁智和李胜素的《知音》,180元。”正要走进洪山礼堂看演出的武汉市民李长青说,“平常像这样档次的演出,后排座位都得要三四百。”

    为了让人们走进“低门槛”的剧场近距离体验,这次京剧节实行低票价原则,在每场演出中安排了不少于总坐席数20%的低价票,票价从20元到200多元不等。

    京剧节组委会演出票务部副部长赵令珍透露,“往年也有过优惠活动,但是折扣没有这么低,本届最低票价只要20块钱,低价票总数为14000张左右,像《知音》、《汉苏武》这种热门戏可以说是一票难求。”

    然而,主办方也承认,这样的“低价午餐”在京剧节后不可能持续。

    “现在的老百姓通过网络、电视接触到京剧并不难,难的是走进剧院现场体验京剧,而只有现场演出才能真正体现京剧的精髓。” 中国戏曲学院研究所所长傅谨说,“可是,在日常的演出市场,观众会面对票价高、看戏难等问题。”

    他认为,虽然现在名义上的京剧剧团有几十家,但是能坚持常年演出、常态化演出的并不多,同时,观众较少享受到低廉的票价。

    而湖北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刘章俊则认为,所谓票价高,其实是高于观众的心理预期。“计划经济时代给大众留下了‘看戏不要钱’的印象。精细、华丽的舞台和道具决定了京剧不可能成本低。” 他说,“价低伤剧院,价高伤观众。”

    “要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观众基础雄厚才能真正的繁荣。”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贾志刚说,“政府、市场应该注意院团、观众处在同一个市场生态当中,平衡很重要。”

    古老京剧  年轻戏迷

    让“80后”“90后”亲近戏院

    在“京剧与湖北”图片展模拟戏曲舞台场景的体验角现场,“80后”市民苏洁正端坐在“戏台”上,几位化装师将她打扮成“秦香莲”。除了勾脸开面外,她还身临其境过了一把“青衣瘾”。走出体验角,她开心地说:“太有意思了,京剧原来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枯燥。我虽然是外行人,但也能体会到京剧的那种‘范儿’。”

    为了让年轻市民、年轻学生了解戏曲、爱上戏曲,京剧节期间,不少名角大腕走进高校,与年轻人进行互动。戏曲演员和学界专家“跨界”办起了讲座、布置起了画展。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就走进了武汉大学,与学子示范起京剧的各种功夫,甚至热情地邀请学生登台一同“飙戏”,引来声声喝彩。

    “有人说京剧是‘博物馆’的艺术,也有人说京剧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我坚持认为,京剧艺术永远属于青年!”尚长荣说。

    “现在民族戏曲确实受到了挑战,作为戏曲工作者不仅要好好继承和研究传统剧目,更要在创新上下工夫。”他直言不讳,“在剧院做的调查问卷中,很多学生用‘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来形容对京剧的喜爱。学生是最真挚最坦诚的,他们不是不看戏,而是没有看过戏。所以我们戏曲工作者应该更多地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让他们接触到好的作品。”尚长荣说。

    “让孩子们将来喜欢京剧、唱京剧,让他对京剧产生兴趣,那么必须从小让他接触、让他听、让他看。”梅派艺术的传人梅葆玖说,京剧振兴不但要培养好的演员,还要培养观众。

    因教授京剧、昆曲而在武汉大学人气极旺的艺术系老师易栋说,“古典和现代并不对立,传统与时尚也不矛盾,京剧是古老、独特而美妙的艺术,理应与青春的心灵结缘,与现代生活相融。” 

    上海京剧院常务副院长单跃进认为,要发展京剧,一方面要学会通过新的方式引导年轻人去欣赏经典戏曲,通过微博、社交网站等与年轻人互动,让他们发现其中的美感;另一方面要多创作关注年轻人价值观的新戏。

    “京剧如果不能拥有年轻人,就不能拥有未来。”单跃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