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分,这队人马到了目的地。我命定要在那里经历种种悲欢离合的小寨,隐藏在竹林之中。在一百米之外,我还没发现它的存在。狗吠声,缭绕于竹梢的缕缕炊烟,使那沿途伴随着我们的热带鸟的长鸣声减弱下去。走过小路的最后一次拐弯,密集的竹丛豁然开朗。
在空地上长着一些大树。它们一棵离一棵很远。那虬伏在地面上的粗大的根茎,像终生劳作的老人苍劲的手指。而那浓郁青翠的巨伞形的绿枝,却充盈着青年人的炽热的生命力,遮天盖地,无休无止地滋长。
——张曼菱《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张曼菱:云南人,著名女作家、红学家)
大型舞蹈音诗《丽水金沙》在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华彩上演,陶醉四海游客;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云南映象》红遍大江南北,成功打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凤氏彝兰》、《水乳大地》、《好大一对羊》、《诺玛的十七岁》、《白洁圣妃》摘得一项项桂冠;《村官普发兴》、《杨善洲》感动中国……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云南文化的力量。
政策护航,助推文化产业
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边疆民族省份如何在文化上创造了骄人业绩?
早在1996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特别是云南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关于文化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为给全省的文化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云南省近年来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制定了一系列文化建设指导意见,颁发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云南行动纲要》,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主导产业、区域布局等进行科学规划。目前,全省省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组建了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文化企业,各转企文化单位活力普遍增强,效益明显提升。
云南还从实际出发,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文化与旅游、与企业、与科技结合。“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年均20%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演艺业、影视产业、工艺品产业、文化旅游业、茶文化、珠宝玉石产业等具有云南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农村文化户也在发展壮大。
大力投入,确保文化惠民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级财政累计投入文化建设120亿元。今年开始,省级文化事业建设费由每年4500万元增加到8000万元,有力促进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繁荣发展。
全省上下关注文化民生,深入实施“边疆解五难”、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文化大篷车”送戏下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
在“边疆解五难”等工程的推动下,全省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明显改善。省博物馆新馆等10大省级标志性文化设施开始建设,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玉溪聂耳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全面推进。
返本开新,催生文化繁花
成立重大文化艺术项目创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立1000万元的云南文艺表彰奖励经费,连续举办五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评选……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动下,云南文艺创作持续繁荣、精品迭出,音乐、舞蹈、文学、戏剧、摄影、电影、电视、曲艺、杂技等在全国性、国际性重大文艺赛事中屡获大奖。
为加强民族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传承,云南建立健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全国率先颁布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地方性法规,建立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投入。大力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在全省各地确立了各类文物保护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村镇、世界文化遗产,建成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和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文物建筑得到了有效保护。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当这首旋律优美、情真意切的云南民歌回荡在耳畔,众多来自海内外的旅客准备踏上返程时,经受了一次云南文化洗礼的他们,期待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开出更加灿烂的文化之花!
专家点评
“六个坚持”引领文化建设
云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来谋划和推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后,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推进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的战略思路。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正式把建设民族文化强省与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一道,确定为云南未来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
云南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逐步树立了新的文化发展观,正在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云南现象”。
云南文化建设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归纳起来就是“六个始终坚持”:即始终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赢得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先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各族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文化发展的成果;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把中央要求与云南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文化样式创新、运作方式创新;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向前进;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把文化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文化的地位作用;始终坚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文化旅游的较好结合,走出一条边疆民族欠发达省份科学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全面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有效路子。
(作者尹欣,云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文产办主任、省摄影家协会主席)
大事记
■1996年12月 中共云南省委六届四次全会首次提出建设“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目标。
■2000年8月 举办“云南文化产业展览洽谈会”,明确提出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重要支柱之一。
■2000年12月 省委正式下发《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
■2001年 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事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1年9月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成立。
■2002年5月 《丽水金沙》在丽江市开始商演。
■2003年8月8日 由杨丽萍领衔的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首次公演。
■2005年1月25日 云南出版集团公司成立,全省新闻出版系统实现了政企分开、管办分离。
■2005年12月8日 中国西部首届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昆明举行。
■2006年7月 总投资2.5亿元、由张艺谋执导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在丽江玉龙雪山脚下开演。
■2007年11月 由云南省文化厅和《农民日报》社等在昆明共同举办“中国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盛况空前。
■2008年3月—10月 云南省首届新农村文艺汇演举行,共创作演出2万多个节目,演出近5000场,观众达1000多万人次。
■2009年6月 中共云南省委常委会通过《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若干意见》。
■2009年12月27日 云南广电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2009年12月28日 云南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在昆明挂牌成立。
■2009年12月30日 云南省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2010年3月7日 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文化产业“云南现象”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2010年11月19日 集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为一体的国内一流文学艺术殿堂云南文苑项目奠基仪式举行。
■2011年6月 由中国文联、云南省、上海市、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在云南玉溪、上海和昆明举行。
道德之光
核心价值深入人心
今年教师节前夕,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兼“儿童之家”院长张桂梅老师在北京参加了由光明日报社、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晚会,被授予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教师”荣誉称号。
1975年,18岁的张桂梅随姐姐从东北来到云南边陲中甸县支边,从教36年。她先后在中甸县小中甸林业子弟学校、大理喜州中学、华坪县中心中学、华坪县民族中学、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工作,长期扎根边疆,身患癌症却坚持奉献,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节衣缩食、养育数百个孤儿,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全国十佳知识女性、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云南省首届兴滇人才奖、云岭先锋奖章。
像张桂梅这样的道德模范,近年来在云南层出不穷。
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云南省委宣传部把大力弘扬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先后推出了龚曲此里、郑垧靖、杨竹芳、刀会祥、杨善洲等一大批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重大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注重用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教育群众,用模范榜样宣传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的道德力量,鼓舞全省人民爱党爱国、敬业奉献,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云南还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和“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
此外,云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在高校广泛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讨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中,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云南民族团结宣传周”教育活动。
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着力打造“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品牌,组织开展了“十七大精神进边寨”、“科学发展观下基层”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