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洞村是一个自然村,位于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县石城镇境内。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探索出了一条村民自治的管理新路,用当地县政府的话说,叫“共谋、共建、共管、共享”。是什么让横洞村变得与众不同?记者近日实地走访该村了解到,这得益于外出乡贤创业致富后,共同集资办文化,在村里兴起了“文化慈善”之风。
今年4月下旬,横洞村成立了一个新的村民自治组织——村民理事会,这是一个以民主提名和村民选举为原则、以村民自治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村级自治组织。年逾六旬的老村长张秀泉当选为首任理事长。
当记者问到村里现在人口的规模时,张秀泉的回答精确到了个位数:133户,733人。如今全村有一半以上的村民外出创业、经商或务工。据介绍,横洞村人均经济收入居云安县前列,2010年该村人均收入达9700元。
村前篮球场旁边建有一幢全新的文化大楼,村民取名为“公德楼”。张秀泉告诉记者,这栋“公德楼”总投资130万元,其中村民集资捐款部分约占70%,另外还有市、县、镇各级政府“以奖代补”的资金支持。3层高的“公德楼”里面布局宽敞明亮,设有农村书屋、多媒体会议室、健身室等,是村民休闲与学习的理想去处。
村民理事会成立之后,全体成员召开了多次会议,并承诺在今年内为大家办好10件民生实事。作为承诺的内容之一,目前,村内已经做到雨污分流、垃圾分类、墙无残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过上了令城里人羡慕的‘七星级家园’生活了。”张秀泉说。
事实上,横洞村“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模式在云浮市并非个案,该村的自治模式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推广。云浮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梁仁球告诉记者,近年来,云浮市通过积极引导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人士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先后引进民间资本2000多万元,建成了民营博物馆、民营电影放映队、民间剧团以及农村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农家书屋等。
梁仁球总结说,整合文化资源建立文化网络是云浮市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经验之一,“因为结合我们山区的实际,要全部靠财政投入是很难做到的。”据他介绍,“以奖代补”的政策就是先发动群众自主建设文化设施,然后政府根据设施建设规模与效果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打破了以往“发多少补贴干多少事”的模式。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实现了政府财政的放大效应。
粤西山区祠堂文化历来兴盛,不过,现在许多祠堂则更多地注入了文化内涵,改造成了村民们的文化活动中心。云城区元眼根村祠堂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村里以梁姓为主,有着145年历史的梁氏宗祠经过翻新改造,如今成为元眼根村的文化长廊。
与梁氏祠堂毗邻的是元眼根村的农家书屋,掌管书屋钥匙的是一位70岁的阿婆区金群。每天早晨7点,区金群就会前来农家书屋开门,并打扫卫生,方便村民前来看书、休闲。读到小学五年级的她,现在还会拿起农作物种植方面的书翻阅。区金群说,这座农家书屋的房子是一户村民自愿捐献出来的,以前这里曾是一间空置的旧房子,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响应上级建农家书屋的号召,村民有钱的捐钱、有物的出物,集资将这间旧房子改装成了现在明亮的阅览室。
“把祠堂变为既有传统文化元素又有现代文化内涵的祠堂文化室,我们从中尝到了甜头。如果我们因势利导,把这些整合起来作为我们的文化阵地,融入现代的主流价值取向,就可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提供文化服务。”梁仁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