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助推文化产业需用市场之手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由北京商报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论坛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市场之手主题沙龙活动”日前在北京大学举办。来自政府部门、文化创意产业与投融资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企业精英普遍认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最终要在市场中实现,而资本对文化产业的助推还需有效利用市场之手。

    期待文化与金融深度融合

    “十一五”期间,国内很多省市设立了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以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例如,北京市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然而,单纯依靠专项资金扶持还远远不够,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式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探索文化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成为摆在业界人士面前的一个课题。

    北京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张一平表示,解决企业融资难,需一手抓间接融资,靠银行、担保;一手抓直接融资,就是财政拨款。财政拨款可用于设立一个本金,以此作为母基金,再与社会多个投资机构合作,设立多只子基金。目前北京已经设立了13只子基金,每一个都按有限责任公司的方式设立新的创业投资公司,最低1亿元,最高3亿元。由北京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作为出资人,以北京市政府名义出资,在所投资的企业中持有25%至30%的股份,一改以往专项资金“补贴”“贴息”的办法,既给企业资金支持,又给企业指导支持,在每一家投资的企业设立一个专家组,进行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企业未来发展的专家指导,进行投资的增值服务。

    国内外经验表明,创业投资获得收益通常需要7年至10年的时间,太晚或太早退出都会影响引导基金的使用效果。有专家表示,从鼓励创新创业的角度看,目前我国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应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创业投资风险性很高,投资初期往往处于亏损状态,甚至很多项目最终会失败,加之与其合作的创投引导基金作为政策性基金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应尽快出台和完善符合创业投资行业特点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机构以及管理机构的个人股东给予所得税优惠。

    应下移资本市场重心

   “文化产业是一个轻资产的行业,可能科技含量、从业者层次、产品附加值比较高,但是其本身固定资产却可能很少,能用于传统信贷抵押的更少。因此,发展文化产业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形成合力,以政府之手引导市场,拨款仅仅是抛砖引玉,表明一种导向和态度,绝非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推手。”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助推文化产业发展,主力推手还得依靠商业金融模式,政府的财政支持则要适度,其作用仅仅是发挥对其他融资模式的引导作用。而主要推动力在市场融资机构,在于商业银行的作为。银行业需要反思怎么样更灵活地降低门槛来支持中小企业,要根据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探讨更有针对性的信贷投放模式和风险管理模式。如一些文化产业涉及知识产权、专利等,可以知识产权为抵押,进行贷款和担保的创新实践。

    郭田勇还认为,目前的中国资本市场主要朝两个方向,一是朝外走,走向国际;二是朝下走,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立区域性、地方性资本市场。其中,资本朝下走更应该得到足够重视,把资本市场的重心和触角进一步下移,将融资面扩大,融资门类和方式更加齐全,才能让更多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别让文化沦为金融的工具

    一些人士认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产业集中度不高,具有产业引领作用的“文化航母”不够,但这一问题的根源还在于文化市场发育不足。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说,打造文化航母不是简单地让企业物理集聚,而是应该让资本在产业集中度中发挥真正作用。现在文化产业和金融资本的对接更像是政府用手把一堆沙子堆成塔,这是不能持久的。天津文交所的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模式引来业内的质疑和批评,原因就在于它有借助文化产业热进行资本游戏的嫌疑。

    “要让资本在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方面起到施肥、灌溉作用,而不是让资本去吃干、榨干文化的剩余价值。我们不希望让艺术品成为金融的工具,同时这对金融业本身的发展也有不利的影响。”魏鹏举说。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核心在于内容创意,不能盲目地依靠金融杠杆,而是应当用金融手段去把文化产业的要素集合起来,不过这中间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