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文化城:在探索中前行

来源: 光明日报

编者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中国工艺文化城是民营企业投资的文化产业园区,让我们透过这个园区看民营企业家的文化认识和追求。

    尽管早就知道这是一个体量巨大的“新城”,但亲临其境,还是不禁为眼前这片连绵的建筑群所表现出来的庞大阵势暗暗吃惊。在苏州西部著名的古镇光福南侧,临近烟波太湖的群山脚下,“呈辉工艺文化城”沿马路的巨幅广告牌把人引到了这片正在崛起的土地上。

    据了解,中国工艺文化城由呈辉集团投资30亿元建设,规划总占地面积1500亩,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的项目一期一段已经完成,11月26日开街。目前,工艺文化城已经有30多个大师入驻,引进中国工艺美术公司、苏州大学等院校,同时还有会展公司,拍卖公司,艺术授权公司等相关配套体系。

    “发展文化产业就要建平台”

    中国工艺文化城诞生后,争议一直不断,有人质疑“到底是搞地产还是搞文化”、“是不是披着文化的外衣搞地产开发”?呈辉集团董事长陈辉笑言,“被争议、被讨论、被关注是好事,‘关注经济’嘛。”他认为存在争论是因为观念问题,如果项目由政府投资则毫无争议,而由房地产老板来搞,还卖房子,很多人不免怀疑是“披着文化的外衣在圈钱”。

    “至于是搞文化还是搞地产,我都不想去争论。”陈辉说,“我建的是文化平台,做的其实是一个政府该做的事情。我把这些平台建好,打造工艺美术全产业链,为文化产业服务,将这些商家引进来在此得到成长,难道不是做文化吗?”陈辉表示,新形势下对文化产业应有更高的要求,不能停留在单一门店、老旧厂房改造等形式上,搞文化产业就要搭建平台,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一旦形成体系后可复制使用。

    “有着2500多年历史文化的苏州,缺少了一个以市场为导向、可以交流展示的艺术文化平台。”陈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苏州在工艺美术产业推广上的致命伤,“相比于广州、深圳、莆田等城市,苏州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工艺美术的产业基础也十分丰富,可在推广上落在了后面,所以相对来说,苏州更需要这样的一个平台。”

    陈辉坦言,工艺文化城的本质就是一个企业,内容是打造工艺美术,同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平台。“当然,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模式,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能够承载起苏州这一方水土的文化积淀,能够肩负起文化承载的重任,这是我们感到骄傲和欣慰的。”

    陈辉分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成为支柱性产业,苏州市也在建设“三区三城”,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城市,到2012年苏州市的GDP将达到10000亿元,而文化创意产业将达到或超过GDP的5%,达到500亿元的产值,也就是说,到2012年苏州文化创意产业总量将增加一倍,呈现爆发式的大发展。

    陈辉表示,他期望工艺文化城高起点、大规模规划打造的工艺美术产业链,将引领苏州工艺美术的发展潮流,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三年内销售收入将超百亿元,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工艺文化产业集群,使中国工艺品生活化,“阳春白雪”走进寻常百姓家。

    “搞文化不像其他行业,虽然中国工艺文化城本质上也是地产,是一种文化地产,但收成远不如地产”。陈辉坦言,即便是付出辛苦,花费无数的心血,也与单做地产收入不成比例;另外因盈利模式不清晰,需要为培育市场不间断地进行投入,若把握不准很有可能功亏一篑,但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去做,因此他无怨无悔。

    为保证项目日后的经营,工艺文化城打造的是一个全产业链,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市场营销方式,构建一个集现代创意与传统手工技艺紧密结合的交易集散地和创意研发孵化地,同时引进现代交易,设立信托、托管中心、产权交易中心等配套。陈辉表示,项目“不仅外衣要好看,内衣还要实用”。

    “很多人认为既然是搞文化产业,就不能卖房子,这是对文化产业的一种偏见。卖房子有什么不好?工艺大师花钱买了房子才会在这里用心经营啊。”陈辉认为,文化产业就要立足市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文化产业一定要赚钱,赚钱无可厚非,不是罪过,没钱赚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重要的秘诀就是建立市场信心”

    纵观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做文化项目,但真正成功的并不太多,而中国工艺文化城却在争议中成功实现市场运作,一半出租一半销售,还供不应求,难道有什么“秘诀”?陈辉说,重要的秘诀就是建立市场信心。“那些大师为什么愿意花钱到这儿买房子租房子?因为我这个项目让他们确信——不仅能活下去,更能赚到钱!”

    当初做这个项目时,很多人觉得光福离苏州市区很远,投资规模这么大,不可思议。但在陈辉看来,文化城的定位是“立足长三角,放眼全国,乃至全球”,站在这个角度,也就不会拘泥于到底是苏州城里还是周边什么地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交通不成问题,经济也有雄厚支撑,更关键的是具有文化内涵和产业集群,可以保证项目首期运营。另外,为得到认可,陈辉还从政府及企业龙头着手,引进了中国工艺美术集团、举办“中国工艺文化创意产业峰会”等活动,逐步被认可。

    建立市场信心,核心功夫要下在产品核心竞争力上。基于此,陈辉提出“高起点、大规模”打造工艺美术,进行文化产业链建设,同时进行现代服务业全方位的配套,并打通社会资本、知识资本、金融资本、创意资本等。工艺文化城目前已聚集了大量的人气,公司将结合博物馆、大师工作室、会展中心以及酒店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并完善三个产业链:一个是形成工艺美术产业链,从研发到市场的本体研发市场;二是构建协同产业链——即艺术授权、拍卖、鉴定等各类增值服务;三是建设配套产业链,如酒店商务住宿等;从而形成工艺美术产业链的自循环系统,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工艺美术展”,打响苏州“中国工艺之都”这一品牌。

    建立市场信心,团队是关键。在工艺文化城的团队里,不仅有原来酒店管理、房产销售的精英,还引进了很多工艺美术的大师。陈辉要求团队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把握细节、重在执行”。“或许他们每个人都还存在很多不足,但大家都能够相互包容,扬长避短,在不同的专业知识间精密协作,我相信我们能够走出一段共同的精彩。”

    产经论坛

    文化产业的深层动力——从中国工艺文化城看文化产业的民营力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意味着未来几年中国文化产业复合增速将达到37%,远远高于同期GDP增速。这样的增速有扎实的现实产业基础吗?面对这种发展压力,除了继续发挥政府和国有文化企业的作用外,应该怎样调动民营企业的文化力量,动员全社会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来到了位于苏州太湖之滨的中国工艺文化城。这是由民营企业呈辉工艺文化城(中国)有限公司计划投资60亿元兴办的一个文化产业集聚项目,初步规划用地1500亩。看到相关资料,一系列问题浮上脑海:这会不会又是一个以文化的名义圈地圈钱的普通地产项目呢?民营企业有诚意、有能力操作大型的文化项目吗?通过几天深入实地的调研,笔者感受到了文化,触摸到了产业,更看到了一种力量,得到了很多启发。

    首先,民营企业家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动力。民营企业家往往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个人经历与经验较为丰富,对人生有独特思考,对社会认识比较全面,相当一部分企业家具有文化情怀甚至文化情结,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普遍面临着文化转型、文化升级的需求,使这些企业家有了现实的文化动因。呈辉工艺文化城(中国)有限公司所属呈辉集团总裁陈辉就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些侧面。他年少时即表现出一定的个性,20岁时曾从家乡福州市骑自行车到北京,1989年辞职下海创业。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包括价值观、方法论在内的个体文化,为人、处世、兴业似皆能举重若轻收放自如。其人平和谦逊,尊重他人,尊重传统,热爱工艺文化,收藏了大量工艺品,对工艺文化有相当的了解,几乎是半个专家。调研过程中的一点一滴,让笔者感到他是一个“文化人”,而不仅仅是“有钱人”。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其文化诉求更为真实。如果有更多的有钱的“文化人”来参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应该更加有保障。

    民营企业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有其特点与明显优势。由于民营企业的权属关系清晰,决策更加理性、务实,项目运作更注重长期性、连续性,企业目标感强,主动性强,运行机制灵活,行动效率较高。工艺城项目经过了两年的充分论证,对项目的区位优势、资源基础、市场空间、发展前景进行了全面评估,对“文化”和“产业”进行了统筹把握。工艺可谓是文化精神与文化器物紧密结合的典型范畴,是文化创意、文化品牌、文化传播等文化因素密集的文化领域,工艺城是典型的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产业项目,体现出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它从“外衣”到“骨头”到“灵魂”,都具有鲜明的文化性。而“工艺”落地在“城”上面,“虚”“实”相生,商业模式又容易构建,项目的赢利性能够得到保证。一经决策,投入坚决,推进有力,也是民营企业的惯有作风。工艺城在短时期内迅速、主动地联合有关的资源方,构建起了战略合作网络。例如,为增加项目的文化创意内涵,与苏州大学合作成立“苏州大学呈辉艺术设计中心”,达成合作艺术研究院的意向等。调研中,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卢朗老师称,艺术学院过去和政府、国有文化企业、文化事业单位的合作都是零散的,并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民营企业的务实和效率令人感慨。由于工艺城的主动精神,困扰文化产业发展多年的“产学研结合”问题似乎在这里迎刃而解了。

    民营企业与民间文化力量的结合有其天然的亲和力、粘合力。调研中有人说陈辉善于“把客户变成朋友,把朋友变成客户”。笔者感到,工艺城在某种意义上更是善于“把客户变成无薪的员工”。工艺城所在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有十分深厚的工艺文化基础,现有数万人从事工艺行业,传统工艺有着产业升级的巨大需求,而由于当地各种资源丰富,百业待兴,政府需要兼顾各方,才能有效满足民间对工艺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广大工艺人对工艺城满怀期待,对工艺城的建设积极参与。可以说,中国工艺城的第一推动力是当地的民间。光福的民间工艺家孙林泉老人在广西一次会议上认识了陈辉,主动动员陈辉来此考察、投资,引资成功后也未享受引资奖励。当地的工艺人口口相传,相互串联,往工艺城集聚,而且通过多年的业缘联系,把某省区的国家级工艺大师全部动员到工艺城置业、安家、创作。可以看出,中国工艺文化城扎根于历史传统之中,扎根于民间力量之中,扎根于深厚的情感与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