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提升文化核心竞争力

来源: 成都日报

图书借还“一卡通”、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街镇乡文化活动中心、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活动室……龙泉驿区在文化建设的投入和管理上都实现了城乡“一视同仁”,带来最直接的效应就是城乡群众参与文化学习、文化熏陶的基础实现了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同步提高。

    城乡居民不仅是享受文化的主体,也是创造文化的主体。越来越多的龙泉驿城乡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便捷地享受到优质、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城乡群众成为文化创造的主力,越来越多的“龙泉元素”进入书本走进荧屏,呈现出文化大发展大发繁荣的喜人局面,龙泉文化核心竞争力与日俱增。

 

    图书借还“一卡通”

    一卡在手通借通还阅遍万卷书

    新近安家龙泉驿区的罗光明,享受到不一样的读书时光。这天上午,在大面街道龙华社区的综合文化活动室登记借书手续时,工作人员给他递来了一张磁卡。“以后你凭着这张‘一卡通’,你可以到龙泉驿的任何一个图书室借书,而且还可以凭这张卡查阅书籍信息……”这在罗光明看来还是件新鲜事。他不知道的是,在成都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今天,龙泉驿区的图书管理早已驶入电子时代快车道。

    凭借“一卡通”,像罗光明这样的社区居民就可以在龙泉驿区图书馆和146个流动图书室实现对全区30万册图书的通借通还。“也就是说,读者只要在龙泉驿区内任意一个流动图书室办理一张‘一卡通’,就相当于拥有了‘1个区图书馆+146个流动图书室’的所有服务,实现了一人持卡、多馆借还、一馆藏书、多馆利用。”工作人员说,一“卡”阅遍万卷书,这就把原有的图书资源利用效率放大了上百倍,实现了公共图书资源的高度共享。

    图书“一卡通”的成功,标志着龙泉驿区图书流转、管理与服务,已达到了东部发达地区水平,并成为西南地区唯一的区域图书馆自动化集群管理全覆盖地区。

    如今,读者在区内任意一个流动图书室办理一张“一卡通”,就可享受到“一个区图书馆+146个流动图书室”的所有服务承诺。读者通过任意一台电脑,就可以查询到龙泉驿区30万册馆藏图书书目,包括分布于各街道、镇乡、村和社区的流动图书室内的图书,甚至可以快速查询到自己所需图书目前存放在哪些村、社区的流动图书室,从而只需就近办理借阅、预约登记的“一卡通”服务,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借阅到所需图书。

    采访中,在龙泉驿区一中就读的朱丹告诉我们,她不久前用家中电脑登录龙泉驿区图书馆检索页面,想在龙华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借阅某期刊,但检索后,发现期刊副本只在区图书馆存放。她马上在龙华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电话预约登记。“3天之后,我就借到了这本期刊。非常方便!”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一方渔塘与整个世界信息相连

    11月20日。星期天,西河镇天平村,村民林家松的渔家乐内,众多游客在此垂钓、喝茶、聊天,林家松与家人忙着招呼客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从事鱼苗养殖已有10多年的历史,由于缺乏专业技术指导,经济效益时好时坏,疾病防治一直是困扰我的一大难题。”林家松说,当他在村委会通过文化共享工程的电子阅览室查看了科学养鱼信息后,自家渔塘的发展,就与整个世界的信息连在了一起。知识有了,眼界开了,年增收10万元……现今,林家松的渔场达到80余亩,成了集垂钓、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远近闻名的渔家乐!

    茶店镇龙泉湖村4组的毛绍渠、谢家昌,以前种植的水果品质低、产量低,年收入只有四、五千元。为了增加收入,他们就到村上基层服务点重点学习枇杷、水蜜桃优质高产的管理技术和无公害技术,在网上随时了解市场动态,水果品质对路了,网上订单越来越多了,年年都能卖上好价钱。柏合镇工农村6组生猪养殖户曾义,经常到村基层服务点,上网查阅养殖技术和品种改良信息,很快就成长为当地的技术骨干。他自己致富了,还毫不吝啬地把信息、经验与周围的群众交流分享,大大提高了周边小规模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在果树满山的龙泉驿区,从城镇到边远山村,都能看到农民通过文化共享工程,科学致富的生动场景。2007年,龙泉驿区被国家列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区(县),区委、区政府随即成立“文化共享工程”领导小组,出台《文化共享工程实施方案》,设立“文化共享工程”专项资金,区文体局具体实施。龙泉驿区先后为村(社区)和各街道、镇乡配送了电脑、投影仪、易播宝等10多项共享工程设备,使每个街镇乡至少有20台电脑,每个村和社区至少有4台电脑,个别村达到20多台(西河镇阙家村)。之外,还分别为每个街镇乡、村和社区配备了1台电视机、1套音响等文化设备。目前在街镇乡的基层服务点,日平均接待群众约100人次,村和社区基层服务点日平均接待群众约20人次。2009年建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级示范区。

    文化共享这一利民工程全面进入到乡镇、社区、乡村,通达万千农家,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城乡一体化。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就令人心动农民打开电脑,通过专网可以看到湖北甚至黑龙江等省的演出、文物保护、文化事业等各方面的信息;其上传的龙泉驿本土文化资源信息,也将被全国各地信息传输终端的农民看到。一个农民间的文化信息交换平台,正带着全新的生活方式进入农家,进入新时代。

    城乡居民合力的文化共创

   “龙泉元素”进入书本走进荧屏

   一部《滚滚血脉》,写尽了客家人的传奇,浓缩了客家文化。龙泉驿区作家刘晓双耗时两年,潜心创作,以客家史为背景的35万字长篇小说《滚滚血脉》出版后,被评论家誉为“中国客家第一书”、“客家史诗”。2008年,著名导演刘立立执导改编后的《滚滚血脉》,故事的发生地以洛带古镇为重点,30集电视连续剧拍摄完毕后,在成都电视台、内地及台湾、香港地区播出,引起极大的反响。

    今年4月,24集电视剧《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又在龙泉驿区洛带镇金龙村举行了隆重的开机仪式,并重点在龙泉驿区山泉镇桃花故里景区取景,这是全国首部反映成都城乡统筹题材的电视剧,还把“一村一个大学生”和“大学生返乡创业”等社会热点话题融入其中。

    城乡居民不仅是享受文化的主体,也是创造文化的主体。龙泉驿区一方面把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做为第一目标,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让各项文化工程最大限度地造福于民。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城乡群众合力共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龙泉驿人创作出版了《龙泉驿区民间文学故事365》、《采诗锦城东》、《天下客家 家在龙泉》等人文地理丛书,中国客家第一剧《滚滚血脉》走向全国,文化龙泉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城乡群众自己写诗,自己创作文艺作品参加诗歌节、读书征文活动。市民自发创作歌曲《人面桃花》荣获成都市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奖。2010年,龙泉驿区市民艺术学校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群星奖”。龙泉的”市民艺术节” ,洛带的“火龙节”、“水龙节”,柏合的“草编文化节”等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品牌。

    谈到下一步的工作,龙泉驿区相关人士指出,该区将进一步把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与主导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与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结合起来,最大限度释放文化张力,使城乡居民的生活更加有品质、更加有格调,更加幸福。

    延伸阅读

    文化产业聚集发展

    11月20日,龙泉驿区文化产业发展,又迎来了一件大事洛带民间艺术保护发展中心宣告成立。中心的发起方之一,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其会员组织分布于175个国家及8个岛屿地区,凭借这样的优势,洛带民间艺术保护发展中心将常态性地开展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并举行非遗论坛、青少年非遗培训夏令营等活动。

    洛带民间艺术保护发展中心将入驻正在建设中的“洛带博客小镇”项目,千年古镇洛带将未来的发展定位于中国艺术重镇,成为龙泉驿区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地。投资10亿元的中国艺库和投资20亿元打造的“洛带博客小镇”项目已经动工,前者已将洛带粮仓变身艺库,那里将成为涵盖专业美术展览馆、艺术家工作室、学术交流会议中心、艺术书店、青年旅店的综合性艺术区;后者则集博物馆聚落、非遗文化街、艺术工作室为一体,目前展现客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客家土楼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