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剧:文化乡情浓
近期在浙江采访发现,一个个乡间村头的露天戏台,台上,演员倾情演绎;台下,观众如痴如醉,广袤的田园回荡着悠扬丝竹和激情锣鼓。据了解,福建省现有民间职业剧团800多个,从业人员近4万人,已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年产值超过6个亿。民营剧团逐渐成为农村文化市场的活跃因素。
地方特色情味浓戏场亦当社交场
尽管近年来有戏曲危机之说,但仍有不少群众对戏曲艺术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东北:“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山东:“听见坠琴(吕剧伴奏乐器)响,饼子烀到门框上。”湖北:“听了哟哎哟(花鼓戏唱腔),害病不需吃得药。”
据浙江、福建等地的文化调查显示,近七成的民众喜欢“能够亲身参与的文体活动”,观赏和参与戏曲表演活动成为排在看电视之后的第二大娱乐项目。
戏剧在农村广受欢迎的原因有三:其一,雅俗共赏。普通群众看戏不仅是享受,还是学习,他们的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乃至忠奸、善恶、美丑、是非的标准来自看戏。其二,地方特色情味浓。各地方戏曲剧种,舞台语言总是从特定流行地域的方言中提炼出来,方言味很浓。其三,满足社交需要。戏剧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享受并非仅限于欣赏,还有社交的满足,以及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观众不仅要看还要唱,跟着哼上两句是一个戏迷最大的乐趣。
“民俗孕育了戏曲,戏曲丰富了民俗。”福建省艺术馆理论调研部主任王彬说,民俗节庆往往就是传统戏剧赖以生存的活态土壤。福建广大城乡地区每逢民俗活动、喜庆事项,少不了演戏助兴,有着戏剧“消费”的传统。民间“请戏”的习俗,孕育着剧团的成长,催生了传统戏剧的繁荣。
传承保护出实招“戏剧之乡”底气足
“戏曲是公共文化资源,政府要像保护青山绿水一样承担起保护公共文化资源的责任。”文化部社文司副司长李宏在全国戏剧之乡建设经验交流会上说,“各地方剧种被当地群众普遍熟知和认同,对当地群众文化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要把包括戏剧之乡在内的众多‘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成百姓的精神文化乐园,建成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基地。”
近年来,各地“戏剧之乡”文脉传承,按照戏曲艺术繁荣发展规律,切实保护传统戏曲资源,扶持民间剧团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川剧之乡”四川省邛崃市固驿镇,将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依托春台会、五一节、国庆节、春节等,经常性地开展健康向上的川剧表演活动。每年农历二月都要举办为期10天的民俗盛会“春台会”。镇上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呼朋唤友,男女老少上万人齐聚台子坝,一睹变脸、耍翎、脚踢慧眼等川剧绝活,好一派热闹景象。
上海青浦区白鹤镇年年举办“沪剧大家唱”、“白鹤镇沪剧节”,搭建百姓戏台。
江苏省张家港市已连续几年每年出资200多万元,购买民间锡剧团、文化馆的精品节目,组织送戏下乡“村村演”。
福建省财政每年拨出150万元专款,用于扶持各剧种重点作品的创作、演出。定期举办福建省民间戏剧保留剧目大赛、民间剧团调演、全省戏剧汇演等大型赛事。
浙江省嵊州市给民营剧团演员评定专业职称,民营剧团全是免税企业。全市30多个乡镇越剧戏迷角和市区的戏迷一条街,已成为2万多名越剧爱好者的天地。每逢节假日或晚上空闲时间,越剧戏迷们自拉自演、自娱自乐或自发组成“临时演出剧团”进城串村义务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