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奏响城乡文化发展交响曲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编者按: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十七届六中全会针对新时期改革发展提出的要求。在苏州,这个宏大战略已经开始付诸实践。2500多年建城史,赋予了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身为江南“鱼米之乡”,苏州又有着坚实的经济基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无疑成为苏州在新时期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基础设施全面覆盖,文化资源阵地延伸,群众活动高潮迭起,这些都是苏州实现城乡文化权益“同等”、文化发展“协同”、社会文明“同步”的有力措施。苏州在弥合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发展全面对接中走出一条新路子,同时也为全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创造了新经验。

    2012年1月初的一天,午饭时间刚过,苏州市相城区北桥街道的文体教育服务中心内就热闹起来。该中心的荷缘书场里,来自苏州评弹团的说书先生魏建安正在讲长篇弹词《珍珠衫》,台下座无虚席,每位观众都听得津津有味。听书,已经成为82岁的老人邹泉男每天最重要的文化生活。他原是北桥镇的一位农民,种了一辈子地。2008年,北桥镇改为北桥街道,他从一位农民变成社区居民。如今,老人每天可以在服务中心享受免费午饭和文化大餐,每月还能拿到400元的政府补贴。尽管已是高龄,但老人依旧容光焕发,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目前,苏州市有64个评弹书场,主要是为了满足镇(街道)、村(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在不久的将来,苏州将在市、县级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实现包括评弹书场在内的多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全覆盖,以加快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保证“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加快向农村传播,让城乡居民共沐发展阳光。”

    勾画城乡文化发展的蓝图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苏州是江苏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自2008年以来,苏州市积极推进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目前,全市累计30多万农户、近100万农民实现了居住地转移和身份转变,88%的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80%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整体城市化率已经超过70%。

    “我们深知,苏州要在新时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充分发挥城乡一体化这一优势,加快推进,最终实现城乡同质。文化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则是目前文化建设中最能体现城乡一体发展成果的环节,也是‘文化民生’工程最重要的课题。”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丽新表示。为了构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苏州市确定了“三同”目标:城乡文化权益“同等”、城乡文化发展“协同”、城乡社会文明“同步”。

    “文化权益的‘同等’,就是在文化资金投入、产品供给、基础设施和制度保障等方面为农村创造优越的条件,从而在全省、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公民文化权利、同等的文化待遇、趋同的文化生活条件、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以及获得大致相当的文化资源机会。”苏州市副市长王鸿声表示,相比过去农村文化要有质的飞跃,要实现与城市并驾齐驱。

    “城乡一体化不是把农村文化城市化,更不是消灭农村文化。”王鸿声这样解读城乡文化发展“协同”,而是立足城乡整体功能最优化和整体效能最大化,统筹发展,形成更明确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工,确定不同的文化功能定位,使城市和农村的文化创造力相结合,从而构筑布局合理、分工有序、功能提升和互动发展的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格局。

    而城乡社会文明“同步”,一方面是弘扬农民吃苦耐劳、智慧淳朴的优秀传统美德,另一方面是发挥城市文化对农村的辐射作用,把城市的现代文明引入农村。“在苏州,既要保持‘鱼米之乡’的田园风光,又要呈现先进和谐的现代风貌,我们要在农村的希望田野上创造新世纪的美丽‘人间天堂’。”王鸿声表示。

    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

    2010年,苏州市入选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市,这既是对苏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有成就的肯定,也是苏州加快促进城乡文化一体跨越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苏州‘十二五’期间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打造‘文化苏州’城市品牌的重大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此次公共文化建设的难得机遇,探寻一条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发展之路、特色之路。”王鸿声说。

    实现这一目标,苏州有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现实条件,同时也有迫切的愿望和务实的行动。

    近年来,苏州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加快推进,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并加快对接公共管理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已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密度提高,广度扩展,功能健全。截至2011年底,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254万多平方米,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益性文化设施总面积逾162万平方米,人均0.15平方米,达到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市、县(区)、镇(街道)及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率达93.5%;全市农家书屋总数达1100个,实现了全市各行政村(农村社区)全覆盖。

 

    同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推进,阵地延伸,范围扩大,效率提升。苏州市率先开展了“四位一体”基层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把村图书室、农家书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综合一处,建成基层综合信息服务点。而农村图书馆由点(市中心馆)到线(县级市、区馆)再到面(镇站、村点)的网络服务全覆盖正在形成。

    群众文化活动是城乡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十一五”以来,苏州市统筹开展以“我们的节日”“天天有”、市直舞台艺术“四进工程”和“群星璀璨——城区各广场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四大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覆盖全市五市七区近千个广场,年均开展各类公益性惠民展演展示活动3万次,惠及农村及社区群众超过3200万人次。同时加大力度开展“三送工程”,年均送书累计10万余册、送戏3000场次以上、送电影1.3万场次,基本实现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文化惠民全覆盖。

    创新城乡文化服务体系

    “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书记、局长汤钰林表示,要重点实现“四个下移”,即文化工作重心下移、文化资金投入下移、文化服务下移、文化技术下移。“这需要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统筹规划,整体部署,多元投入。一方面强化城区辐射功能,以城市带动农村;另一方面,推动若干重点中心镇文化建设,从试点先导区逐渐推进。”

    为此,苏州将全力推进“六个全覆盖”:完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市、县级市(区)、镇(街道)和村(社区)四级全覆盖,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有线数字电视、文化活动广场、图书馆(总分馆)网络及数字化开发利用、评弹书场的全覆盖。这是苏州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和核心,也是抓手和落脚点。

    同时,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也需要科学、规范、有序的指导。“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要求,我们对照标准找差距、设目标、定措施,细化出六大类31个项目,共计119子项创建任务,还制定出台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和《关于加强‘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 汤钰林表示,围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一目标,在未来两年内,苏州市将完成“设施网络广覆盖、服务供给高效能、组织支撑可持续、保障措施管长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管、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以构建较为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文化这一核心竞争力,在更高层次上彰显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明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