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话题,记者采访了来自黑龙江省农村的4位全国人大代表。
渴望文化生活“四季如春”
“现在农民富裕了,手里有钱了,对文化活动非常感兴趣。就拿今年正月初一外村的秧歌队来我们村扭大秧歌这事来说,当时全村男女老少几乎全出动,那真是里三层外三层,非常热闹。”来自齐齐哈尔市龙江县景星镇保安村的马桂琴代表说,由于村里没有文化大院、文化广场等场所,逢年过节或者各家有个大事小情的,大家会去镇上或县里的文化场所活动,村里的群文活动始终搞不起来。“我的姑娘和儿子就经常和村民们去镇上或县里的歌厅、舞厅去唱歌跳舞,有时还参加镇上和县里组织的秧歌队、舞蹈队、健身操队。如果家门口有这些活动就好啦。”今年50多岁的马桂琴说,她们这个岁数的中老年人也喜欢文化活动,“看书、读报、唱歌、跳舞、扭秧歌,我都喜欢”。
马桂琴建议,国家加大对村屯的文化建设投入资金,把文化活动普及到村屯,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文化乐趣。
与忧心缺乏文化活动场地、设施的马桂琴比,密山市黑台镇塔头村党支部书记林秀芳代表有另一种烦恼。塔头村是由两个村子组成的合并村,文化大院、文化书屋等文化设施都有,仅文化广场就有2个,并且面积都在2000平方米以上,还组建了两支秧歌队和两支健身操队,为他们配备了音像、锣鼓、服装、扇子等。村里的文化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就连临近的几个村都到我们这里活动”。
“可一到冬天,文化活动随着温度的降温也降温了。东北地区是冬长夏短,冬闲时节是农民猫冬的时候,也正是最需要文化活动的时刻,但天气寒冷导致室外无法活动,室内又没钱取暖,农民就无法活动了。”林秀芳说,冬季取暖问题困扰农村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已成为东北农村的普遍性问题,严重制约了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速度。林秀芳建议,国家在对文化设施投入的同时,要特别考虑东北农村文化建设中冬季取暖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农村文化生活就可谓“四季如春”了。
以品牌活动带动群众参与
“我们镇举办的草原之夏音乐会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每年举办一次。这种以文艺会演形式打造的群文品牌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参与的农民不断增多。这个活动由镇辐射到村屯,整个活动下来有大大小小的演出20多场,仅2011年就有1000多名群众参与,观众达10多万人次。”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胡吉吐莫镇呼和社区主任娜仁花代表的感受是,农村群文品牌活动的带动力强、影响力大、参与范围广,可以有效带动其他群文活动开展。
据此,娜仁花建议,每个村屯根据实际情况,精心打造一个或多个群文品牌活动,通过品牌活动建设来吸引群众,使群众从不想看到想看、从不想参与到想参与再到必须参与的良性过渡。“政府要做好引领和培训工作,对这些农村群文品牌活动进行指导,培养带头人,同时举办各类相关汇演和比赛,使这些群文品牌活动在比赛中检阅自己的真正实力,促使他们的专业技能不断改进和提高,政府还要创造机会并支持这些品牌活动走出去。”
娜仁花介绍,她所在的呼和社区正在打造的秧歌舞大赛和健身操大赛,政府对服装、道具等必要用品的购买提供支持,还请专业人员到每个村屯的参赛队伍进行精心指导,使这些队伍更具专业性,推动活动逐渐成为新的群文活动品牌。
培养文化能人推动群文活动
同江市街津口乡渔业村农民、“80后”全国人大代表刘蕾告诉记者,她是赫哲族人,她所在的渔业村也是赫哲族村,她们村每年举办赫哲族民族节日——乌日贡节,都会吸引大批村民参加;每年还进行织网比赛、杀生鱼大赛、播种比赛等多项活动,可以说群众响应很热烈。“但这些活动过后一切就平静了。缺少文化人才的带动,农村文化活动始终无法活跃,这也是东北农村的普遍现象。”
刘蕾说,现在的东北农民种地都是机械化,一年下来闲大半年,有一部分人出去打工,还有一大部分人则走东家串西家整日无所事事,导致了赌博风、迷信风、收礼风、吃喝风等不良习气的蔓延。“这就迫切需要政府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文化能人的带动,把先进文化带到农村,让农民受益。”
刘蕾建议,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举办村屯文化能人培训、带领文化能人到本省或外省文化建设先进村屯考察、出台文化能人培养规划等方式,在每个村屯培养一位或几位文化能人,通过他们的带动,把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