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记者随文化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督导组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采访。见到我们,当地的乡亲风趣地说:“我们这里刚下了两场雨。一场雨31天,一场雨29天……”也就是说,这里已经连续两个月不见太阳了。不过,来宾给人的印象不是阴暗潮湿的,那滚滚的红水河、茂密的甘蔗林,还有那怒放的油菜花,把这片美丽的红土地打扮成一幅春意盎然的油画。当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像灿烂的阳光,把温暖和明亮送进200多万各族儿女的心田。
“我们这里是沸腾的山村,幸福的人们。有了点阳光更灿烂!”来宾市市委书记张秀隆告诉记者。
赶圩的日子, 去文化中心会诗友
3月17日是来宾市象州县寺村镇的圩日,记者在镇宣传文化中心二楼遇到了75岁的黄世生老人。他从古兰村来赶圩,顺便到免费开放的文化中心参加诗词活动。老人高兴地让记者看他新写的《新春喜赋》:“龙岁年开暖气吹,五湖四海喜春回。晴空剪燕轻苏柳,陌上流莺绕戏梅。大地生机如浪涌,神州焕彩似朝晖。枢贤志创开新局,绣锦前程我莫违。”这首诗写得真不错。听到记者的夸奖,老人的脸上笑开了花。不一会儿,诗友陆续赶来,纷纷拿出作品参加研讨,气氛非常热烈。
“我镇群众有吟诗作对的爱好。每逢圩日,这些有共同兴趣的好友会相聚唱和。为了让他们有一个安稳的家,我们创建了这个小谷诗词学会寺村理事站。目前理事站有会员230人,一年来共征集诗词作品2000首,不少作品向《长风》、《八桂诗词》、《热泉》等刊物投稿并得到发表。”文化中心的主任廖文钊说,有位诗友在诗中写道:“长风认识有真缘,文化交流相互传。描写内容实际事,吟诗联对创新篇。”
这个诗词理事站,是来宾争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活动中的一个缩影。
寂静的风景, 资源共享带来文化大餐
在武宣县黄茆镇尚文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二楼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点,记者看到了一片寂静的风景:几位乡亲围坐在靠墙的5台电脑前,聚精会神地享受着现代科技输送来的精神大餐。
一位老乡特意告诉记者,这些设备是文化部赠送的。为进一步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蓬勃开展,不断扩大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范围,文化部于2010年2月6日向来宾市首批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赠送了72套包括移动播放器、投影机、音箱等在内的文化共享工程设备。目前,来宾市建有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6个、乡镇基层服务点57个、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基层点795个,实现了县县有支中心、乡乡有基层服务点,还实现了“村村通”。
当年到来宾参加捐赠仪式的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主任张彦博,恰好担任此次督导组的组长。看到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带给乡亲们的欢乐,他感慨地说:“利用现代科技助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新现象,具有时代特色。”
“洼地”上的“高地”, 家门口享受文化服务
3月18日,在象州县图书馆阅览室,正在阅读《中国文化报》的江山老人告诉记者:“我今年73岁了。退休后,我每天都到这个图书馆里来学习。按照我们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这里每天上午11点半开馆,晚上9点半闭馆,全天免费开放。我爱看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中国文化报》等,这里都有。希望报刊上以后能多一些老年文化方面的内容。”
目前,来宾市已经实现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除了象州县图书馆这样的县城公共文化设施之外,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尤其引人注目。据介绍,来宾市724个行政村已全部按照“五个一”(即每个行政村建有一栋公共服务中心文化综合楼、一个文艺舞台、一个灯光篮球场,组建有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的要求完成建设,包括一些自然屯在内,全市农村已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文化综合楼750栋,建成文艺舞台841个、灯光篮球场939个、乒乓球场115个,组建了农民文艺队941支、农民篮球队1245支……作为广西唯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这里的乡亲在自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虽然来宾市经济总量在全区排名靠后,但他们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平台,在“经济洼地”上建起了“文化高地”……
在象山县横桥村,在村里文艺队参加活动的王桂香高兴地说:“我们的《渔鼓调》、《婆媳风云尚》等节目,每年都演30多场。别看我都快70岁了,照样能跳能唱。演节目让我越演越年轻,我还想多活几年,把这好日子过个够。”
和谐的春风, 麻将声变成歌声
“过去我们这里民风彪悍,出传销的多,出偷盗的多,出打架斗殴的多。”来宾市副市长韦凤云坦言,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逐步培养起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社会风气为之一变,昔日的治安混乱村变成了今日的文明示范村、治安先进村。
和3年前相比,来宾农村治安案件下降了67%,还涌现了不少先进典型。比如象州县妙皇乡古卜村过去是有名的“麻将村”,现在村民纷纷参加文艺队,嘈杂的麻将声变成了动听的歌声;武宣县桐岭镇大祥村大祥文艺队规定有赌博、打架等行为的村民不许参加,他们年平均在周边村镇演出60场以上,还发展了13名党员;忻城县和马山县交界的5个村屯通过“文体外交”,顺利地解决了持续多年的林地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