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近日在京举办了“让艺术的春风拂开心门——特殊儿童参加‘羊毛手作工坊’及参观美术馆”活动。“这是美术馆举办的又一个与‘艺术治疗’相关的公益活动,我们计划不断开展类似的活动,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更多的帮助。”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工作人员姜楠介绍。
“艺术治疗”是什么?它有什么样的作用?
“艺术治疗”有独到之处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艺术治疗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式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艺术治疗”还属新鲜事物。引发“艺术治疗”被广泛关注的一个事例是:2011年3月,来自香港“全人艺动”慈善艺术团体的艺术家和成都的义工组成临时团队,在位于四川省北川新县城的永昌中学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艺术治疗,帮助经历地震的师生恢复心灵健康,培养他们对新校园的归属感。
团队带去了师生乐于接受并参与的一些艺术活动项目。如在视觉艺术“我校我家”工作坊,工作人员引导学生产生对于“家”和“学校”两个场景的反思和感受,并让他们用图画表达出来。有的学生认为学校像监狱,“把我们关在一起,不许出去玩,一点儿都不好”。于是,工作人员让他们在一块大布上把不高兴的东西画出来,结果学生画出来黑黢黢的一片。工作人员问道:“你们在学校真的连一分钟的开心都没有过吗?”学生慢慢地回想说:“我们俩和魏老师是同村的,魏老师对我们很好,听她讲村里的事时还是挺高兴的。”当再拿起画笔,他们的画里多了其他的颜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副教授、艺术治疗师孟沛欣介绍说:“艺术治疗是以艺术为介质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方法,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都可以作为介质。不同的介质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达到不同的预期效果。”
在处理以情绪困扰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问题时,相对于以语言为介质的传统心理疗法,艺术治疗更具有优势。对此,孟沛欣从人类大脑运作机制的角度做了进一步解释:人类左右脑主管的方面不同,左脑主管言语的、抽象的思维,右脑侧重视觉的、形象的思维。情绪是用右脑的图像来存储的,譬如感觉悲伤,他会描述一个图像来表达悲伤的程度:“天都不蓝了,树也不绿了,整个世界一片灰暗”;如果他有些情绪无法表达,就会压抑,这样可以让他通过画画或通过艺术介质建立起一个即时的心理疏通渠道。
民间团体积极推动
目前发展得比较好、应用比较广泛的艺术治疗手段是通过绘画、音乐、戏剧、舞蹈及整合多种艺术形式的表现性疗法;在工作方式上,相对于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和治疗的个体咨询,借助团体力量、以小组的方式展开咨询服务的工作坊在解决特定问题时效果更好。
“全人艺动”创办人梁以瑚介绍,“全人艺动”是香港的一个用纯艺术方法进行慈善救助的非营利组织。他们通过艺术治疗帮助过受灾儿童、贫困妇女、被忽视的老人等群体。如2003年为面临搬迁的香港观塘区牛头角的老人举办“戏膳艺传”活动,历时3年陪50多位老人聊天、玩耍,并将活动有关内容编辑成《老爹妈思厨》一书,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听老人讲故事。随着活动的进行,老人们不再闷闷不乐或觉得孤独。
近5年来,梁以瑚和她的团队在北京、河南、四川等地开展了一系列以艺术治疗为主的慈善活动,帮助过在京的农民工子女、河南的贫困妇女等。“10多年前,艺术治疗仅仅有学术界的少数人听到过,更别说社会实践和应用了。”孟沛欣回忆起在内地的推广过程,“现在,都是一组人、一个机构在做一个事业。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艾滋遗孤画展——‘愈悦’就是很好的例子,艺术机构从公益的角度将艺术治疗运用进来了。”
有望得到广泛应用
“心情不好的时候,让这些电影治愈你:缺乏学习动力的看《风雨哈佛路》、自卑失落的看《阿甘正传》、失败或绝望的看《迫在眉梢》……”在社交网站、微博上,经常会看到这些标榜着“治愈系电影、音乐、插画”的信息内容,近来这些内容很多都加注了“艺术治疗”。虽然有的并不贴切,也表明“艺术治疗”被更多人接受乃至已具有广告价值。这也说明艺术治疗并不复杂。正如有专家表示,在没有专业治疗师帮助的情况下,根据心情选择想听的音乐或是独自伴着一首小曲舞动都是自我疗愈、自我解压的好方式。
“我希望未来的艺术管理者能了解、认同艺术的核心功能之一是疗愈性。”孟沛欣说自己有时会构想艺术治疗的蓝图,“针对不同的特殊群体,多家艺术机构频繁地开展艺术治疗的活动,会有出资人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承办活动;专业院校可以设置相关的课程,增加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