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让基层群众“点菜”看演出:文化惠民,可以这样做

来源: 人民日报

阅读提示

    文化惠民,各级政府都在努力。但是,文化惠民的“剪刀差”却不时出现:政府送的文化,不是民众想要的;民众喜欢看的,政府却无力为之。弥合供需落差的双赢局面,如何开创?

    向社会“购买”专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成为上海浦东新区践行文化惠民的新路径——不再大包大揽,发挥比较优势,让政府从众口难调的尴尬中抽身,让文化服务因为专业而细致、因为细致而得民心。

 

    4月15日,周日。一早,风还带着寒意,三林老街就热闹起来。沿河一溜回廊里,演员们就着栏杆,开始描眉敷粉,因陋就简地换上演出服。

    这些演员参加的是上海浦东百场文艺巡演,“3年前我们剧团开始参加巡演,去年演了39场。今天的演出是我们今年巡演的第一场。”上海南汇彩芳沪剧演艺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和“台柱子”孙彩芳坦言。

    临时设置的观众席已坐满了人,更多的居民倚着河栏,津津有味地欣赏着。

    浦东有城市、有农村、有城郊接合部,常住人口500多万,其中,有200多万新浦东人,也有4万多境外人士;既有开发区域的白领群体,也有大量的外来务工者。为了践行文化惠民的目标,浦东走出了政府购买文化服务项目的新路径。

    转模式

    过去“上面送、下面看”,现在“政府招标、百姓点菜”

    刘明昌又忙开了。今年,他任团长的上海电视台艺术团又被浦东各街镇“点”了27场戏,“我们每年都要到浦东演出30场左右,可能是市级专业演出团队里最多的了。”刘明昌有些自豪。

    从2004年起,浦东新区主动推出了“文艺巡演”、“电影放映”等公益性文化服务。然而,在实际运作中,新区渐渐发现“上面送什么,下面看什么”的做法,与老百姓的需求贴得不够近。于是,2007年起,新区尝试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竞标+配送”方式,由政府买单,引进专业团队,让基层百姓“点菜”看演出,以实现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配送。

    “如‘百场文艺巡演’,我们每年都会通过媒体和网络,公开向社会发布项目招投标和征集公告信息。”浦东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主任王玺昌介绍。由市、区文化主管部门领导和群众文化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投标的文化团队资质及演员阵容、剧目质量、演出规模等服务标的进行评标,被选中的团队各自拉出节目“菜单”,给新区各街镇“点菜”,然后双方协商具体时间、场次,签定演出合同。“连上海歌剧院、芭蕾舞团、交响乐团、沪剧院、越剧院等市级专业院团都来参与我们的巡演。”

    “在‘点菜’时,街镇都要征询老百姓意见。另外,我们在38个街镇都选出了3名懂文化、热心公益的社区文化代表,他们不仅要收集群众的需求,共同参与评标及‘点菜’过程,还要对演出团队在各自街镇的演出活动及其质量进行跟踪监督,并予以反馈。”王玺昌表示。针对部分村庄、建设工地缺乏舞台等设施的情况,浦东还创立了“文化巴士”,将所有演出设备装入一辆大巴士,开到村口田头,搭台为群众演出。

    2011年,浦东拿出800余万元资金,安排了文艺巡演380场、公益电影2.2万余场、文化艺术培训60场。这些公益性文化服务,虽然是政府出钱,但由老百姓说了算,群众的满意度明显上升。根据第三方评估显示,群众的总体满意度达85.3%。

    找专业

    寻求业界合作运营艺术中心,为政府节省八成花费

    浦东世纪大道,一朵巨大的白莲花盛开在绿树丛中。这是浦东的地标性文化建筑——东方艺术中心。

    2005年东艺建成后,浦东率先在全国探索大型文化演艺场所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实践,通过公开招标,将东艺委托给由保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共同组建的上海东方艺术管理有限公司经营。“一方面通过对所有权的掌握,把握东艺公益性的方向;另一方面发挥专业管理团队在节目运作、内容引进上的优势。”据了解,浦东每年拿出1000万元资金,委托公司全权运作,“我们测算过,如果由政府运作,至少要5000万元。”浦东文化事业处副处长陆星介绍。

    对于高雅艺术,浦东通过“政府补一点,管理公司贴一点,演出机构让一点”,打造质优价廉的市民音乐会和长三角名家名剧月。其中,市民音乐会每场票价三五十元,学生票仅为15元,市民以同类音乐会5%至10%的票价,就可享受一场音乐大餐。

    2011年,东艺共开设了45场市民音乐会,政府补贴240万元。同时,政府还拿出25万元,补贴中心举办的32场艺术普及系列公益讲座,让更多乐迷和群众免费与知名艺术家、音乐学者近距离接触,“零门槛”接受艺术熏陶。

    对于政府资金有限和市民文化需求日增的矛盾,浦东找出了自己的破解之法——将政府文化专项资金作为杠杆,撬动社会力量共同办文化。2011年,浦东以1300余万元的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投入约5000万元,举办了2011爵士上海音乐节等50多项活动,满足需求之余,还形成了一批浦东文化品牌。

    向民间

    引入民办非企业机构管理社区,工作更细致、花销更经济

    三林世博家园是上海市政府为安置世博动迁居民而建设的大型社区,社区还配建了一栋5层、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市民中心。其中,二、三层是市民文化活动场所,面积为6470平方米。如今,这里已成了社区居民最喜爱的“家”。“我每天都要来这里,一待就是一天。”刚退休的孙仲韬说起市民中心,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这个“市民之家”备受青睐,很大程度得益于浦东政府购买服务委托专业化民非机构进行运营服务的探索。2008年,三林镇政府在4家投标单位中遴选出了上海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委托该民非机构管理三林世博家园市民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托管之初,服务中心就显示了其专业水准,他们对社区居民的需求进行了一番调研,随后针对这些需求开展相关活动项目。

    6470平方米,一年托管费150万元,包括人员工资、水电费、设施维护费等,要多办活动,费用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我们自己想办法。”项目总监戴刚说道,他们广泛与慈善基金、企业单位接触,合作开展各个项目。比如,他们与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浦东新区分会合作,打造“老来客”会馆,吸引了千余名老年会员。

    “民非机构管理更专业、工作更精细。”三林镇副镇长朱慧平认为,“让民非机构托管社区文化中心,这150万元花得值!”

    “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也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浦东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邓捷认为,政府不能凡事都大包大揽,要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他透露,目前,浦东正在考虑推广三林世博家园市民中心的运作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培育和引进专业社会组织,让社区公共文化资源真正使百姓受益。”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表示,浦东要不遗余力地推进文化惠民,着重体现公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