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当汽车驶入有着“祖国镍都”之称的金昌市后,宽阔的马路、干净的环境、现代的都市建筑,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彻底颠覆了此前对这个西北小城市的所有想象。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的金昌市因矿兴企,因企设市,总面积9600平方公里。经过30年的开拓发展,这个昔日戈壁荒滩上的工业小镇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工业新城。而在城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文化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在连续获得“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甘肃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后,2011年5月,金昌成为甘肃省唯一进入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城市,打造西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市民谋得更多更好的文化福利,成为当下金昌市努力奋斗的目标。
文化设施着眼于未来发展
3月30日,在金昌市图书馆一层的盲人阅览室里,视障读者牛玉海正在电脑前通过语音导航软件一步步地进入网页“读”取信息。明亮的落地窗、干净整洁的阅读环境,设置在隔壁的无障碍卫生间,许多细节都体现着图书馆对于视障读者这一特殊群体的尊重与关怀。牛玉海告诉记者:“我住的地方离这儿有3.5公里,我现在做中医推拿工作,图书馆中医推拿的书很多,还有语音软件可以帮助上网查询资料,很方便,所以我有空就会过来。”
500多本盲文书籍、8种盲文期刊以及300多张磁带、光盘等,内容包含政治、法律、文学、医学等各个方面,同时配有电脑、随身听、录音机和DVD播放机等设备,对于行动不方便的读者,通过电话预约,图书馆还会派车上门接送。良好的环境以及人性化的服务,使图书馆如今拥有30多位固定的盲人读者。
2008年以前,金昌市图书馆只有老文化馆中的一间图书室。2008年,投资1.2亿元的集会展中心、科技馆、图书馆于一体的金昌市文化中心建成开放,其中图书馆馆舍面积近4000平方米,不仅设有开架阅览室、期刊阅览室、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书库报告厅等公共空间,传统的手工借阅方式也实现了电子化。“免费开放后,周边的居民和在附近工作的人来的比较多,去年图书馆共接待读者10余万人次,图书流量26万余册次。”图书馆工作人员说。
近年来,金昌市相继建成了人民文化广场、科技广场、金川科技馆等一批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如今已成为当地群众进行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然而,着眼于未来的文化发展,金昌对于文化建设的投入还不止这些。按照创建规划,金昌将在完善金川公司科技广场、金昌市文化中心综合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投资8.85亿元,重点新建金昌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传媒中心、体育中心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目前,金昌大剧院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金昌博物馆(含美术馆、城市规划展览馆)、金昌图书馆、金昌传媒中心、金昌体育中心项目即将开工建设,金川区文化馆、图书馆、民俗饮食文化街建设项目和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村文化室改扩建工程近期将全面开工建设,永昌县文化中心(含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公园、永昌保卫战纪念馆和县文化演艺广场)也将于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
文化站人员无后顾之忧
“这儿的网速是10兆的,比家里上网快多了!”在双湾镇文化站电子阅览室,得益于文化站便捷的文化设施及服务,张先生已经成了这里的常客。
电子阅览室管理员指着一台“大家伙”告诉记者:“这是区文化部门给我们配备的终端接收设备,它通过卫星接收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下载后的数据通过装入系统同步到本地供读者使用。”虽然以前学的是农业专业,但年轻的管理员在2008年经过共享工程的技术培训后,如今已对这里的设备及相关技术驾轻就熟。
值得一提的是,在金昌市的许多基层文化站里,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的开放时间以及管理人员的姓名、手机号码都会一并张贴在馆站门口。“如果有人过了开放时间却着急使用这些设施设备查询材料或信息,打个电话我们就会过来。”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说,自己的宿舍就在文化站旁边。
近年来,金昌市全面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如今各基层文化站人员均由市、区政府统一招聘、管理、解决待遇、落实编制,文化站站长按副科级配备。目前,该市所有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基本达到3名,村(社区)文化组织管理员的劳动报酬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由市、县(区)政府予以补助。这一系列举措为基层文化工作者解决了后顾之忧,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如今,金昌已建成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0个村级文化大院、98个文化健身广场、138个农家书屋、34个城市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实现了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全覆盖,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文化网络基本形成。
跳起脚来摘“桃子”
金昌人对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决心与信心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总指挥、市长任第一副总指挥、分管领导任副总指挥的创建工作指挥部,并使两家大型集团公司领导参与到创建工作中,30多个部门齐抓共管;举全市之力、凝全民之智开展创建工作,在全市所有公共场所张贴创建示范区宣传海报,向基层群众发放宣传挂历,使争创示范区家喻户晓;永昌县在规划新建的文化中心项目时,为了让群众成为文化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决定将处于文化建筑集群中和居民集中区的县政府大楼拆迁另建,县政府14个部门分散于15处临时办公,整体让出县政府大院。
然而,在创建过程中,金昌市也面临着许多难题:要改变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状,金昌在创建期间文化方面的总投资将在9亿元以上。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短期内投入如此大规模的资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一批新的重大文化基础设施虽然已加快建设步伐,但受气候条件影响,当地封冻期长,有效施工期短,在两年的创建期内完成多项重大文化设施项目,任务十分艰巨,压力更是可想而知。
尽管困难重重,金昌市还是想抓住这样的机遇,跳起脚来摘这个“桃子”。金昌市委书记张令平表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对金昌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挑战,面对艰巨的创建任务,既然要建,就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当然,摘得的不仅仅是荣誉,还有金昌人对于文化生活的渴望与向往。“我们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差、缺少吸引人才的先决条件,但是,提高城市整体的文化品位、文化环境和人们的文化素质,将逐渐改变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印象,加深对这座城市的认识,可以吸引人才来到这里、留在这里、建设这里。”金昌市委副秘书长宋光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