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导演冯小宁接受采访时说,十几年前,中国电影开始走入市场化的时候,明星制就被人提出来。这是世界发展的规律,也是市场化的必然。中国的演艺明星,片酬之高已追上了世界水准,但中国电影的整体水准,还远不是世界水准,这造成明星过多占有投资份额,挤压拍片成本,造成电影生产的艰难。冯小宁的忧虑并非虚言。
日前,上海影协副主席石川在微博上晒出了一张1987年某电视剧摄制组演职人员酬金账本,引发网民的热议。据悉当年老版的《西游记》拍了6年,给了孙悟空的扮演者共2000元人民币。而如今一线演员片酬动辄五六十万一集,一部戏下来就是千万元的收入。这个价格比当年涨了5000倍。虽然现在一部影视作品制作成本的60%甚至70%被一两个一线明星拿走,但明星拿走了钱,却没有主导影视作品的质量,即使明星参演的作品也有拍摄完就“寿终正寝”的,有些虽然登上了银幕或荧屏,但也处于赔本状态。
有业内人士指出,明星片酬的提高是市场发展导致的。观众需要明星来吸引,自然片酬会水涨船高。然而,笔者以为,明星的参演并非一定就能拍摄出好作品,尽管粉丝电影很赚钱,但粉丝电影很难有生命力,也缺乏好的思想艺术性。好的影视作品,首先是需要好的剧本,然后选择合适的演员,这样才能为拍好影片奠定基础。中外电影史上诸多优秀、经典影片之所以为人所铭记,并不是依靠明星的光环。
一般而言,明星的高片酬理应产生高水平的电影,然而,反观国内现状,尽管明星的片酬追上了世界水准,但却没有产生世界水准的电影。相反,明星过多占有投资份额,挤压拍片成本,不仅造成电影生产的艰难,还“遏制”了优秀影片的产生。追溯原因,还在于电影导演、制片人以及投资商过分夸大了明星效应,走进了明星等于高票房的怪圈。孰不知明星的片酬高不等于演技水平也高,而且还有一个角色是否合适的问题。电影是综合艺术,只靠明星,只靠导演,是无法成就影片之优秀的,必须选择好优秀剧本后,再充分调动所有演职人员的聪明才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拍摄出好作品。因此,无论是导演、制片人还是投资商,都不能把电影质量压在明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