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22日,山东省作协主席、2011年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做客广西“文化春雨大讲堂”,在南宁、桂林分别做了两场有关“文学创作与文化建设”的讲座,受到了广大市民的青睐,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此次讲座的举办也标志着由文化部、中央文明办主办,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等单位联合承办的“2012年文化春雨大讲堂——文化人讲文化事”活动正式启动。
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个人阅历,张炜在讲座中谈了阅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他说:“前几年,有一家权威机构做了一项社会调查,调查显示当年中国人人均读书量是一年0.6本,而在该年度以色列人的读书量是人均36本,这是一个惊人的差距。”张炜说,以色列诞生了许多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活跃在当今的文学界、科学界,这和这个国家重视阅读是分不开的,因而对我们来说,创建“书香社会”决不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前几年,《参考消息》上也发表了一篇文章,作者对在中国留学数年的日韩留学生进行了采访,请他们谈谈对中国的印象,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反映了同一个问题——中国人不读书。”看到这样的评价,很多中国人都十分难堪,“因为中国是一个诗书之国,在这片土地上曾诞生了老子、孔子、李白、杜甫、苏东坡等闻名世界的东方文化的代表”。张炜感慨地说,这些年走访了许多国家,发现越是发达国家的人越重视读书。“比如在日本,无论是城际间的新干线还是城内公共交通工具上,一手抓着吊环,一手捧读的人都不少。在经济发展程度尚不如我们的拉美的一些国家,人们同样热爱读书。在拉美的机场和车站,我发现至少有一半的人在候机、候车时选择阅读。”
张炜认为,阅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一个能安静下来读书的民族,必然能获得思考的空间,有了思考的空间才能有创造力,一个民族才有希望。另外,作为一个个体,我们思想的能力、执行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阅读。相信一个勤于阅读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决策失误的机率也会降到最低。”
作为一个作家,张炜在讲座中也谈到了文学创作的问题。他认为,文学创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像李白、杜甫、鲁迅等大家的作品对一个民族文化性格的形成、对一个民族文化的积累和传承所具有的意义是有目共睹的。他同时表示,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更便捷地发表自己的作品提供了可能。“‘文革’前后一年才能出版一两部长篇小说;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全国一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总量也不过百部;现在,我国的出版机构一年大约能出版1万部长篇小说,而每年在网络上涌现的长篇小说大约有3万部,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张炜说,这一方面说明有写作能力和强烈表达欲望的公民在不断增加,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明程度有所提高,这无疑是可喜的;但另一方面,大量的语言粗糙、情节不够合理、趣味低级的文学作品充斥网络,这无异于在网上刮起文学、文字的“沙尘暴”。
张炜认为,作家必须始终保有对自己的清醒认识和对文学深刻的爱,才能让文字感动更多的人,并有益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
据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副主任刘惠平介绍,“文化春雨大讲堂”是文化部与中央文明办在边疆省区开展的一项高质量的文化讲座活动,共享工程从去年开始参与其中。未来5年时间里,共享工程希望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将“大讲堂”发展成为精品系列讲座。
去年底,经过细致的研讨和策划,主办单位决定在今年启动以“文化人讲文化事”为主题的“大讲堂”活动,张炜的讲座是此次活动的第一讲。刘惠平说,活动邀请的主讲人都是有一定知名度、德艺双馨的文化人,并对文化事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他们以现身说法的方式跟老百姓讲文化大事,相信更能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