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新秀 青春绽放:第五届“青研班”、首届“流派班”公演圆满收官

来源: 人民日报

4月里,古老的梨园春意盎然。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和首届中国京剧艺术流派班的106名学员终于迎来“毕业季”,他们集中登台献艺,让这个春天的戏曲舞台好戏连连。

    3月10日至4月26日,第五届“青研班”在全国9个省市举办了37台毕业汇演。演出行当齐全,流派纷呈,生机勃发,向全社会展现了梨园新秀的整齐阵容,展示了本届“青研班”的办学成果,展示了近两百年国粹在青年一代身上的有效传承和青春风景。

    4月13日至17日,首届“流派班”举行了《龙凤呈祥》、《武戏专场》、《四郎探母》和《毕业演唱会》四场毕业公演。传统大戏《龙凤呈祥》和《四郎探母》,集中展现学员的艺术风采和“一棵菜”的团结协作精神;《武戏专场》和《毕业演唱会》,重点呈现梨园新秀的艺术创新,令人耳目一新。

    连日来,一场场精彩演出,折射了“青研班”和“流派班”人才培养取得的喜人成果,演员们以流派行当齐整的面貌接连亮相,让人对中国京剧的传承发展倍感欣慰,对传统戏曲的美好未来充满期待。

    阵容整齐  流派纷呈

    41场演出,百余名新人悉数登场

    “拥有这么好的机会,这么多人关心,这么周密科学的培养计划,我真是由衷地羡慕这些青年演员。”近日来的“青研班”汇报演出,年近80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几乎场场不落。她的话语,道出了许多老艺术家的心声。这些老艺术家承担着“青研班”、“流派班”的教学任务,他们言传身教、谆谆教诲,看到众多行当流派后继有人,古老的戏曲舞台上青春飞扬,内心的欣慰和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4月25日、26日,一个多月来的第五届“青研班”毕业演出以两场“春华秋实”演唱会落幕,40名学员先后亮相。《九江口》、《范进中举》、《红娘》等诸多生旦经典剧目的精彩唱段,《挑滑车》、《竹林记》、《锯大缸》等武戏代表剧目的精彩片段,学员们以生、旦、净、丑较为齐整的行当集中呈现。青年演员通过舞台与电视向广大观众汇报了3年多来的学习成果,让新老戏迷过足了戏瘾。

    此前的武戏、生行、旦行的专场演出中,演员们亦表现不俗。4月22日,经典武丑剧目《刺巴杰》拉开“武戏经典折子戏专场”的序幕。得益于武丑大家张春华的传授,国家京剧院的青年演员刘佳展现了武丑行当的各种高难技巧;而青年演员刘魁魁腰腿功夫俱佳,为观众塑造了《艳阳楼》中酒色之徒高登的鲜活形象,让这出“武净”老戏重回舞台。

    4月21日,以“对儿戏”为主,上演了老旦和花脸行当的《遇皇后》,生、旦的《汾河湾》、《游龙戏凤》……这几出戏流派不同,但皆为经典,“青研班”学员选择经典剧目进行汇报演出,既表达了对传统的继承,又展现了自身的功底。

    从《三击掌》、《望江亭》到《桃花村》、《红娘》,“旦角经典折子戏专场”中,“青研班”学员展现了从青衣到老旦、花旦的人才储备,他们中既有荀派花旦、王派青衣的传承人,又有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杜近芳的亲传弟子。“老生经典折子戏专场”中,更有谭派、余派、杨派、奚派悉数登场,叫好声、掌声不断。首届“流派班”66名毕业学员公演中,青衣中的梅派、尚派、张派,老生中的马派、谭派、麒派,小生的叶派……同样呈现行当齐全、流派纷呈的喜人景象。

    41场汇报演出,精彩纷呈,韵味醇厚,演员们在这场没有排名的毕业考试中,展现了最佳的精神状态和表演技艺,递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创新机制 运转高效

    16年,“两班”为京剧培育高端人才

    在京剧教育发展史上,有闻名艺坛的著名科班“富连成”,也有数不清的由各种戏班组建的“大小班”。新中国成立后,则创建了戏曲专科院校。尽管如此,戏曲在当代的发展还是一度跌入低谷,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甚至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的境况。如何培养更多的戏曲人才?如何在众多的戏曲后备军中选拔出尖子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1996年,在中国戏曲学院开设了首届‘青研班’,选拔功底好、有潜力,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青年演员‘回炉’深造,接受名师专家指导,使他们在表演技能、专业素养、理论知识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由此,创立了新时期培养尖子人才的崭新模式。”戏曲专家刘连群介绍。

    16年间,从培养一个传统表演艺术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青研班”不断摸索,终于创立起一套符合戏曲本身的艺术规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选材高起点,在“青京赛”的普选基础上,由京剧院团的领导和专家评选相结合,共同把关选材。其次,招生破障碍,不设置外语考试,以表演技能、相关理论为主要内容,使众多优秀的戏曲表演人才能入班深造。同时,从戏曲艺术的规律和实际情况出发,制订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每一个学员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制培养计划,请来全国相应行当的领军人物和流派的著名传承人口传身授,同时为每个学生配备一位表演方面的导师和理论学习的导师,注重教学和舞台实践、继承与创新、专业技能和理论研究的结合。如今,五届“青研班”已培养了179名学员,从京剧名家于魁智、李胜素、孟广禄、李佩红,到青年一代的凌柯、王璐、王雪清、刘魁魁等,皆受益于“青研班”的培养。

    “四功五法是京剧艺术的魂,流派艺术是京剧艺术的神”。京剧“流派班”的创立,同样是积极面对京剧发展困境,立足戏曲人才培养的创举。近年来,京剧流派意识普遍增强,各戏曲院校开设了流派教学课程,青年演员也有意识地寻找自己的流派师门。然而,流派继承中仍存在着发展不均衡、一些流派缺少继承人等问题。“流派传承绝不能任其自然发展,必须有计划地加大培养力度,制定促进流派发展的新机制、新措施。”戏曲教育家赵景勃介绍,借鉴“青研班”的办学经验,立足流派学习的特点,首届京剧“流派班”于2010年4月创办,并创立了“国家主办—学院统筹—基地教学—回团实践”四位一体、崭新的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了上海京剧院、北京京剧院等五大基地,共同承担19个流派的教学组织工作,所学剧目的掌握与舞台实践,则由学员所在的院团负责。

    无论是“青研班”还是“流派班”,都格外注重舞台实践环节,注重人才培养和观众培养、剧目整理以及院团建设之间的有机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京剧人才的培养日益成为社会化关注度高、集约化整合性强的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性工作。‘两班’既以个人为重点,又以一团一地为基地,把握住学习和实践的关系,从而创造了新中国戏曲教育史上前所未有、行之有效的高端人才培养体系。”中国剧协理论研究室主任崔伟说道。

    搭建梯队 繁荣剧目

    人才培养硕果满园,京剧未来引人期待

    “‘两班’学习让我和李世济老师结下师生之缘,让我的表演上了一个新台阶。”天津京剧院旦角演员吕洋,既是首届“流派班”的学员,也是第四届“青研班”的学员,跟随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学演了《梅妃》、《牧羊圈》,“深加工”了《锁麟囊》、《荒山泪》等作品,2007年,获得上海“白玉兰奖”。青年演员王艳,受益于“青研班”,得到老艺术家刘秀荣、杨秋玲的传授,精心打磨出自己的代表性剧目,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北京京剧院武生演员王雪清,国家京剧院花脸演员刘魁魁、刘大可以及武生演员王璐等作为“青研班”的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拿下了“难啃”的代表剧目《长坂坡》、《通天犀》、《野猪林》等,全面提升了自身的技艺。

    不仅学戏学艺,青年演员们还从老艺术家的言传身教中感悟艺德。京剧名家任凤坡、李鸣岩带病为学生上课、“把场子”;老艺术家王金璐93岁高龄,仍然坚持口传心授;徒弟到上海演出,李世济专程从北京赶到演出现场为弟子送上一颗“定心丸”……老一辈艺术家教给年轻人的,不仅是他们从师父那里得来的“真传”、“真经”,更有对于艺术的精益求精与执着坚守。和一招一式相比,这份艺德将成为伴随青年演员一生的财富。

    “两班”同时促进了演员所在院团的人才梯队建设。以上海京剧院为例,当前活跃在舞台上的中青年演员,多半出自“两班”,按照年龄和造诣,这些演员形成了三个梯队:以史依弘、奚中路、李军等为代表的第一梯队;以王佩瑜、熊明霞等为代表的第二梯队;以傅希如、郝帅等为代表的第三梯队。国家京剧院的人才建设也同样受益于“两班”,于魁智、徐孟柯、刘魁魁、王璐……许多京剧人从“两班”中得到历练和提升,壮大了所在院团的实力。

    “两班”在出人才的同时,也为京剧剧目的整理与传承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武花脸剧目《通天犀》,已经多年没有完整地在舞台上演出,传统武戏《湘江会》也少有人问津,是“青研班”的学员和老师们让这些戏重现生机。此外,经典传统大戏、折子戏《龙凤呈祥》、《王宝钏》,以及新编剧目《对花枪》、《陈三两》等也纷纷被重新整理上演。以首届“流派班”为例,来自各院团的66名学员仅新剧目就学习了191台。

    业内人士表示,“两班”的开办,以遵循戏曲本身的艺术规律为基础,从优秀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上着重入手,以舞台实践为检验考察提升戏曲人才艺术本领的最终途径,以多年时间,将京剧从一度的人才稀少扭转为今天的人才济济、梯次有序、满堂生辉的盛况,实在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如诸多戏曲艺术家、理论家所赞誉的,这是一项“利在当下,功在久远”的战略性创举。“两班”目前已经形成良性育人机制,即“两赛”(青京赛、学京赛)、“两班”(青研班、流派班)、“一院”(CCTV空中剧院)——“两赛”选人才,“两班”育人才,“一院”托举人才,这一艺术尖端人才的培育链条,愈发显示出其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衷心祝愿第五届“青研班”和首届“流派班”的106名学员,能以此为新起点,肩负起责任与使命,为中国京剧的薪火相传、美好未来再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