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随“文化之春”走山东记者团赴山东各地采访时看到,齐鲁大地上公共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元。
发挥群众的“酵母”作用
每天清晨和傍晚,在泰安市文化广场、文化角,随处可见群众自发组织的健身操、戏曲演唱等文化活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浸润着和谐、安宁、祥和的气息,这一切缘于泰安市实施的群众文化活动服务“酵母”工程。
泰安市肥城王瓜店街道黄叶村党支部书记张吉和,热心参与文艺演出,带头自编自演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节目,展示了当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岱岳区林业局退休干部葛业森,自筹资金组建夕阳红艺术团,组织农民演身边人、唱身边事,让群众登台担主角、当明星,倡导、树立了新农村文明之风;市文广新局退休老干部田松,发挥文化干部专业优势,组建夕阳红艺术团,常年活跃在基层文化活动第一线。这些文化带头人作为群众文化的“天然酵母”,影响带动了一大批群众参与文化活动。
“‘酵母’工程引发了泰安市各级文化部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多种形式破解投入难题,比学赶超、竞相发展,使群众文化生活日益得到改善,活动队伍不断壮大。”泰山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王广尧说。各类农民文艺演出队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现在,泰安市能正常开展活动的民间业余文艺队伍达1500多支,其数量相当于全市行政村(社区)总数的近1/3。如岱岳区天平沐春艺术团、肥城市石横镇南大留村剧团、新泰市的“百兽图”和“逛荡灯”民间舞蹈队等民间文艺团队,自发组织、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导自演、自谋发展,常年活跃在基层,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肥城市王瓜店街道东大封社区的“文明和谐大舞台”演出,今年已举办20多场次,活动吸引了周边厂矿、乡村的群众热情参与;宁阳县14个乡镇(街道)全部启动了群众大舞台,每年各级舞台演出700多场次;东平县州城镇农民艺术团坚持依托社区,每晚都组织广场舞、大家唱等文艺活动;泰山区先后举办了社区文艺汇演、才艺大赛、消夏广场演出等系列活动,100多支社区文化队伍轮番登台,演出活动精彩纷呈。
优秀文化工作者扎根基层
1989年,由于工作需要,刘治银担任菏泽市牡丹区王浩屯镇文化站站长,一干就是20多年。当时的文化站是在镇政府大院对过的3间旧房,没有院落,门窗破损,时常被人撬开偷书。刘治银上任后就从镇大院搬到文化站去住,在完成镇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之余,为图书分类、编号,往往加班到深夜。他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将2万册图书全部整理一遍,并制定了借阅制度。原来的几张桌凳,请木工修理了一遍,门窗也重新进行了加固,图书室的面貌焕然一新。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他经常去各村轮流放映电影,一直坚持到现在。据他回忆,他先后换了3辆地排车、4辆自行车,更换了4台放映机,放映了近6000场电影,观看电影的群众达500万人次。
章丘市普集镇综合文化站站长王红梅今年42岁,已在基层文化岗位上干了10个年头。“10年间,我日渐明白,做基层文化工作或许不能成就大事或伟业,但对基层文化工作必须真心热爱,肯于扑下身子、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必须发自内心,村庄巷里,必须随叫随到。”王红梅说。
随着章丘市对基层文化扶持力度的加大,普集镇的文化大院建设步伐也不断加快,近几年又新建了6个文化大院。为让先建的文化大院当示范、作引领,王红梅经常带领其他村庄人员参观学习,每遇一些村庄开展活动设备不足时,王红梅积极从中协调,使各村间形成了“资源共享、文化共搞”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普集镇68个村庄几乎村村都有文化队伍。王红梅还适时提出了“见缝插针”发展文化小阵地的想法。如今,一些村庄在村民集中活动的地方安上了路灯,装上了电源插座,对文化活动场地进行了加固;一台录音机,一个小小的插头,房前屋后一块空地,甚至一条比较宽敞的胡同,都成了村民的活动场地,形成了“推门即是活动场所、脚下即是文化阵地”的场景。
百姓享受升级版文化服务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基层文化阵地逐步健全,农民群众有了享受文化服务的硬件条件,但精神文化产品“软件”如何源源不断地送到基层?泰安市积极探索形成了“基层点菜、市里配菜、按需送菜”的菜单式文化服务新模式,变单向式服务为菜单式服务,既创新了形式,又丰富了内容,真正使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踊跃参与者、积极推动者和直接受益者。为做好文化供需对接工作,泰安市发放调查问卷3000余份,组织召开了不同类型、层次的座谈会,分别与400多名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众进行交流,广泛征求意见,了解他们对文化的需求,形成了包括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文艺下乡、电影放映、培训辅导四大类80多个项目的菜单式文化服务项目资源库,把文化服务资源变成一道道面向全市基层群众的精神“大菜”,供基层自主选择。
近年来,章丘市的广场文化活动风生水起,影响力大增。除“欢乐中国行”“激情广场”“广场大舞台·大家一起来”“全家总动员”等名牌栏目走进章丘外,章丘市区每年举办大型广场文化活动80余场、中小型文化活动200余场,各乡镇(街道)、社区、农村举办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艺活动1000余场次,受益人数达70万人。城区百脉泉广场被评为山东省“十佳文化广场”,普集镇、官庄镇、刁镇、吕家村的文化广场被评为“济南市优秀文化活动场地”。
通过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章丘市整合了现有文化人才资源,安排市文广新局下属市文化馆、市美术馆等文艺骨干和专业人员下基层、进社区,积极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辅导活动。文化工作者对农村社区文化骨干和文化人才开展舞蹈、声乐、美术、戏曲等方面的艺术培训,指导、帮助庄户剧团和群众文艺表演队伍提高专业文艺水平,通过开展文化辅导等活动,使全市每个村至少有一名文艺骨干,每个村至少有一支群众文艺队伍。同时,文艺辅导活动还延伸到社区、机关、事业、厂矿等单位。章丘还把2012年定位为“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年”,将重点扶持10家庄户剧团,在全市开展100场展演活动,培训500支优秀群众文艺表演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