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 润物无声——山东省平原县文化发展建设侧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锣鼓铿锵奏惠民篇章,乐曲悠扬展平原新风。

    近年来,山东省平原县把建设区域经济文化强县作为工作之重,坚持发展先进文化,配套完善文化设施,活跃繁荣城乡文化,2002年被授予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并保持至今。“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我们通过持之以恒地狠抓文化建设,努力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平原县文体广新局局长孙宝胜说。

    构筑城乡“文化殿堂”

    记者近日在平原采访时看到,位于平原县城平安大街的文博园建设工程正忙碌施工,目前已进入封顶阶段。据了解,该工程总投资1.5亿元,分为综合科技馆、文史博物馆、城建展览馆、报告厅和会议中心。谷仓型的建筑稳重又富有力度感,代表了“五谷丰登”“天下粮仓”“天下太平”之寓意。

    文博园的对面是风景秀美的三国文化广场,汉风牌楼、三结义脸谱造型、展翅腾飞的火凤凰等40多件雕塑惟妙惟肖。除两处文化景点外,城区的琵琶湾公园、和谐广场亦是风景如画、游人如织。十步一景、百步一园,众多城建设施成为群众集学习历史、欣赏艺术、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体育健身于一体的“文化殿堂”。

    “文化能够提升一座城市的品位。我们坚持挖掘历史文化与打造时尚文化相结合,着力建设厚重大气的文化城。”平原县委书记马善军说,“近4年来,我们投资20多亿元,开工建设了近百项城建工程,其中文化建设项目接近七成。”

    近年来,平原县在城市建设上牢固树立“不留遗憾留遗产”的全新理念,把打造“水清树绿的生态城、诚实守信的文明城、厚重大气的文化城、景色怡人的观光城”作为目标,先后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历史名城研究所、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等30多家国内外知名设计院参与城市建设,先后投资18亿元,建成了新世纪购物广场、民俗文化街、金街等32个文化景观建筑,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精神家园。

    平原县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街区)为依托,以农村社区为重点,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县文化馆、图书馆双双跨入国家一级馆的行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也在图书馆投入运行。

    “繁荣城市文化,更要加大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城乡文化的均衡协调发展。”孙宝胜说。该县按照“美观、大方、经济、实用”的要求,累计投资680余万元,在13个乡镇(街区)均建设了一处300至800平方米不等的综合文化站,且全部实现了有文化阵地、有表演器材、有文艺队伍、有经常性文化活动的“四有”目标。全县180个农村社区中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达174处,覆盖率达96%。县、乡、社区三位一体的群众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为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乡土演员吟唱新风

    4月11日,平原县张华镇刘悦村文化大院里鼓弦鸣奏、唱腔悠扬。在这里,自发赶来的戏迷们在白墙当帷幕、院落作舞台的空间里自娱自乐。“文化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更是基层和谐稳定的软实力。县里通过繁荣群众文化,让乡土演员成为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张华镇党委书记于春君感慨地说。

    平原县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突出群众文化建设,注重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乡村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乡土人才的潜力,精心培养文艺创作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为给乡土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平原县文化部门采取专业与民间结合、“请进来”与“送出去”结合的办法,举办农村文化活动月,送艺术下乡、送文化下乡。同时,平原县文化部门通过举办乡土人才培训班、文艺工作者下乡指导等形式,通过“种”文化,引导带动农民以身边人、身边事为素材,创作演出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讴歌农村变化,教育感化群众。该县还通过举办广场百日文化活动,积极为乡土演员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和发展空间,邀请他们参加各类大型文艺演出,让他们同专业文艺工作者同台献艺,极大地调动了乡土文艺爱好者的积极性。

    群众文化的日益繁荣,不仅培养出了一大批文艺骨干和文艺热心人士,也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长篇小说《刘备坐平原》、《刘备在平原》和民间故事集《刘备在平原的传说》、《赖麻子家的风花雪月》等相继出版,所创文艺作品获国家级奖项3个,省市奖项85个。目前,全县农村文体队伍已发展壮大到544支,160余名乡土人才年编创节目300多个,群众每年自发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难计其数。村村有文艺队伍、处处能看歌舞表演的喜人局面随处可见。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提起王杲铺镇的群众文化,不但在整个平原县小有名气,在全国还喜获殊荣。自1993年至今,该镇已连续举办了18届农民文化艺术节。艺术节于每年的11月中下旬开幕,直至来年的元宵节结束,主要活动有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和闹元宵民间文艺团体展演等。该镇因此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优秀乡镇、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单位,农民文化艺术节成为全省群众文化知名品牌。

    文化软实力需下硬功夫。近年来,平原县借国家鼓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新风,结合区域经济文化强县建设,突出地域特色,做大做强文化品牌。县里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人才管理体制、服务设施建设方面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倾斜等方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借助节会平台,该县高端筹备,精心策划,连续举办了三届高档次的民俗文化艺术节,成为齐鲁大地的特色文化品牌。通过品牌示范带动,全县有5个乡镇也有了自己的特色节会。腰站的剪纸、麦秸画、铅笔画特色浓郁,当地农民自发成立了腰站镇文化艺术中心,连续举办了两届农民书画艺术节,王凤楼镇农民艺术节等节会也崭露头角。除王杲铺镇外,恩城镇也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优秀乡镇。

    借助节会平台,农民将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才艺展示得淋漓尽致,既丰富了生活,又陶冶了情操,还传承和发扬了民间艺术。山东柳琴、京韵大鼓、花棍舞等10余个曾被遗忘的传统艺术也因此“破土成金”。

    为加大文化品牌培植力度,平原县还通过文化结对帮扶,政策扶持,帮助部分村庄成立了京剧戏迷协会、文艺俱乐部等民间组织20多个。山东省首家大鼓协会、夕阳红艺术团、王打卦花园剧社等规模较大的社团组织渐成“品牌”,正逐步成为城乡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