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在京去世,享年88岁。昨日,罗哲文家人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罗老因病危而离世,甚至都没能留下遗愿。此外,罗老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5月20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
病危辞世,来不及留遗愿
罗哲文是著名的古建筑专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研究所原所长、国家文物局离休干部。昨日,国家文物局发布讣告称,罗哲文因病医治无效,于前晚11点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罗哲文家人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罗老最初是因前列腺问题住进医院,此后情况不太好,住进了重症病房,已经有一个月,“他被插着管子,探望都只能隔着玻璃,最终也来不及留下什么遗愿。”
此外,记者了解到,罗哲文遗体告别仪式定于5月20日上午9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
“他愿意带着年轻人一起做”
罗哲文生前一直为保护长城等奔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对此,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告诉新京报记者,罗老为长城事业奋斗了60年。今年4月28日,中国长城学会还专门举行会议祝贺罗哲文先生长城研究60周年。
在董耀会的印象中,罗老是位忠厚长者,对事业兢兢业业,对晚辈也很爱护、支持,自己从事长城研究就是在罗老的指导下进行的。董耀会指出,上世纪80年代长城研究还停留在本体研究上,但罗老提出要将长城研究进行深入,与国家民族相连。在罗老的指导下,自己完成了长城学理论问题的文章,“罗老是有想法了以后,愿意带着年轻人一起做。”
人物小传
罗哲文,中国古建筑专家。1924年出生,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曾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
1952年,郭沫若提出修复长城,罗哲文每天上八达岭勘察,反复斟酌后拟定了维修规划图。1985年,罗哲文和郑孝燮、单士元起草文本,参加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申报工作,使长城成为了被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此外,“大运河申遗”,最早也是罗哲文和一些老政协委员倡议的。近几年也在积极推动蜀道的申遗和保护工作。
助手眼中的古建专家罗哲文:用平常心做伟大的事
2012年5月14日,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88岁,学界为之悲痛。罗哲文的助手齐欣说,从旁观者到追随者,再到实践者,是罗老激发出了自己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激情。
作为旁观者,我看到的是倔强
齐欣最初接触罗哲文时,感受最深的就是:“这是位倔强的老人。”
齐欣介绍说,无论是对长城的保护,还是对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修旧如旧等观点,罗老会在不同场合反复表达,而且是“强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非常执著。而另一方面,罗老又是一个具有强烈开放意识的老人,他从不僵化地保护,而是推崇在发展中保护的概念,承认多方保护的力量。这一观点贯穿了他的一生。
后来,当齐欣以助手身份与罗老一起出差的时候,看到不论是在长城沿线、大运河两岸,还是在中国文物事业的开端——营造学社的旧址,人们都十分尊重与爱戴他。齐欣认为这正是源于对罗老的执著与灵活开放态度的崇敬。
作为追随者,我看到的是淡定
齐欣曾问罗老:“当年梁思成先生会想到自己今天能如此知名吗?”罗老回答:“不可能。”梁思成和罗老都是那种人:只要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就锲而不舍地去做,不言放弃,根本不会考虑到名利。
每个去罗哲文家采访过的记者都有一个共识——书太多了,几近无处下脚。几十平方米的家里,除了一条不超过40厘米宽的“小道”以供行走外,所有的平面都被书籍占领了,甚至连会客的沙发也不能“幸免”。然而,罗老却安心于在这样逼仄的小屋里度过后半辈子,始终没提出过换间大房子,尽管以他的声望和地位,有间百十平米的房子实在不算过分。
罗哲文常常对身边的人说:对于文化遗产保护,要“用平常心做伟大的事。”他认为,面对当今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很多事情都是史无前例、无处借鉴。所以,具体到一项遗产的保护,如果一定要彻底琢磨清楚才动手去做,恐怕就已经被毁掉了。因此,尽管社会上有些许不同意见,他仍然坚持“先保下来再说”。
作为实践者,我看到的是遗憾
“罗老是一位很有感召力的人。”齐欣说。
从旁观者到追随者,再到最终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者,罗老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着齐欣和其他人,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文保的队伍中。
作为罗哲文的助手,齐欣深知罗老是带着遗憾走的。罗老还有许多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观念没梳理出来,还有很多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没有来得及完成。作为弟子,齐欣自己也有一个特别大的遗憾:罗老一生拍了大量的照片,有不少拍的是同一文物不同时期的状态,这其实就是一种历史的记录。“我一直想对他一生所拍的照片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可惜没能在他生前完成。”
齐欣还透露了一点细节。4月的一天,他在医院与护士一起帮罗老翻身,他刚喊“一、二”,罗老调皮地接道:“三!”罗老在熟悉他的人眼里,永远都是这般乐观的。近90岁的人了,还爱喝小酒,嚼花生米,品冰咖啡。去年春节,在去看望城市规划和古建筑保护专家郑孝燮的路上,罗老自信地说:我至少还能再干5年。“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放松了警惕。5月9日我出差前去医院看他时,他头发还是那么黑,面色也很好。谁知他走得这么快……”齐欣的后悔之情溢于言表。
他透露自己有个心愿,将大运河沿线最好的一段小道命名为“罗哲文小道”,以纪念罗老为大运河保护做出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