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化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今年2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山西举行,会议要求,在党的十八大之前,要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整合,重点是国有文艺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

    湖南省委、省政府对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高度重视,要求在5月31日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全省各级各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目前,湖南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加速收官阶段,开始“深水区”作业。

    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

    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不折不扣地完成中央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去年以来5次主持领导小组会议,并给各市州委书记、市州长写信,要求把文化体制改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决完成各项改革任务。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路建平今年3月再次给各市州委书记、市州长写信,并先后赴湘西、衡阳、长沙、郴州等地督查调研。省文改文产办组织机构编制、财政、人社等部门集中开展了两次联合办公,针对省直文化单位改革中的难点、重点和焦点问题,急事急办、特事特办。 

    通过半月一通报并公开见报和领导包干督查、分片负责及对改革相对滞后地区单独约谈等多项举措,湖南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4月17日,湖南省直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授牌仪式在长沙举行,标志着湖南7家省直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

    截至4月30日,湖南省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合并成立了文广新局,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成立了广播电视台,并已按照新的体制机制运行;全省109个有线电视网络单位,按照全省一张网、实行资本整合的要求,已整合100个,完成93%;全省90家国有文艺院团,除中央确定的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的5家院团外,有65家完成改革任务,占76%;全省128家电影发行放映单位,有100家完成体制改革,占78%;第一批体制改革的23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已有10家完成了转企改制,占44%;常德、株洲、邵阳、郴州、张家界和湘西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

    释放文化生产力

    长期以来,体制束缚是制约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锅饭”使得人浮于事,观念陈旧,人多但人才不多,有才者进不来,无才者又出不去;平均化保底的微薄收入和僵化的论资排辈耗去了艺术家的敏锐感觉和经营者的锐气;资源配置上的无规划和低水平重复造成了文化资源的浪费;由于不是市场主体,无法建立全面完善的投融资体系。

    据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肖凌之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起,国有文艺院团的演出总场数逐步下滑,而民营院团的年演出量则不断攀升。初创于2000年的“张家界·魅力湘西”经过10余年发展,已累计演出近3000场次,年接待观众超过100万人次,门票收入6000多万元。“如不加快改革,国有文艺院团将被边缘化。”肖凌之说。

路建平表示,不能为改革而改革,必须明确改革的目的是加快文化发展、激活文化活力、促进文化繁荣。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自组建以来进行了3轮改革,2009年,其经营收入打破多年来徘徊于六七十亿元人民币的局面,实现汇总销售收入80.6亿元;2011年收入达110亿元,利润7.3亿元,显示出体制改革所激发的强劲发展动力。

    成立于1998年的湖南大剧院起初连续8年亏损,经过改革经营模式和用人机制,实现了扭亏为盈,年收入额逐年上升。

    而湖南省直国有文艺院团改制后成立的各保护传承中心和公司则积极推出精品节目,开拓市场。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全力打造的魔幻音乐剧《新刘海砍樵》在长沙首演反响热烈;省杂技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参与的大型多媒体杂技剧《时空之旅》赴河南信阳驻场演出;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改编的大型皮影童话剧《狼孩》正备战第21届国际木偶节;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正在筹备的舞蹈诗剧《温暖》将于6月底推出……

    转变扶持方式

    改革后,加大扶持力度,帮助改制后的企业培养“造血机能”成为当务之急。

    湖南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里已经出台的各项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鼓励各地制定更具操作性、更加优惠的配套政策;转企改制后原有的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在保障财政原正常事业费不减的前提下,转企改制后继续通过政府订单或艺术生产项目资助等形式对转企后的文化企业给予支持。

    路建平强调,改制后政府要支持改制院团出作品出精品,各级政府要优先购买改制文艺院团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扶持艺术产品生产,鼓励文艺形式、内容、方法、手段上的创新,形成有利于文艺创新的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机制,丰富文化市场内容产品;要用好的机制培养、吸引和激励人才,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发挥本土文化人才的作用,确保事业长足发展;要抓好机制改革,完善内部经营管理和激励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让文化体制改革最终取得实效:既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性的文化需求,也繁荣文化消费市场,壮大文化企业主体。

    肖凌之表示,改革后政府对各院团的支持方式将从过去的“养人”逐步转变为“养项目”“养事业”,目的就是要把机制搞活,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面向市场,提高院团人员的收入水平,从而激励各院团求新、求变、求发展,以推出更多更好的优秀剧目,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