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树立北京精神地标

来源: 人民日报

多层360度旋转舞台和180度环形LED大屏幕上,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舞台展现卢沟桥边的枪火、北大红楼涌出的学生、天安门上的开国大典,3D影像重现“神八”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公交劳模李素丽、“北京最帅交警”孟昆玉和普通市民、劳动者本色表演……一幕幕场景,既努力令观众赏心悦目,更希望引发思考。

    5月18日晚,大型情景音舞诗画《天安门》第三场试演落下帷幕。

    360度旋转舞台、3D影像,新技术激发新形式

    天安门是许多人关于首都北京的第一份记忆。当北京市提出要创作一台解读北京精神的演出时,主创人员立即想到了天安门。“这次演出以‘天安门’这一独有的城市精神地标为历史和文化索引,试图把北京3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以城市群像方式浓缩在80分钟的表演中。”总导演陈维亚说。

    《天安门》最富创意的舞台设置是“时空转盘”。开篇《记忆的时空》,360度旋转舞台上,百名演员组成的北京城市群像堪称壮观,展现着从马可波罗到老舍笔下的北京。之后,《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腾飞新北京》、《北京欢迎你》、《爱在北京》四个篇章和尾声《放歌天安门》连缀起整台节目的主线。

    在演出中,变幻莫测的舞台常给人以时空交错的视觉感受,令人称奇。大规模地在舞台上使用高科技手段,在中国,《天安门》是第一次;在大型舞会上观看幻影成像,《天安门》也是中国观众的第一次。

    科技带领观众一起体验了古都北京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重温了神舟八号、天宫一号遨游太空、完美对接的精彩画面,以及北京奥运圣火点燃和火炬传递的难忘瞬间,使观众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尤其是开篇的3分钟“奔跑者”全息幻影成像,以及依靠“3D立体影像”技术呈现的2分半钟“太空对话”景象,更是为观众带来了非同一般的奇幻意境和艺术体验。  

    演出幕后技术团队主创、水晶石公司副总裁刘剑介绍,“为了达到最理想的艺术效果,我们突破了诸多技术难题,力求呈现出一种魔术感,让中国观众站在现代舞台艺术的时代前沿。” 

    对于未来技术与艺术的融合,陈维亚认为,“将来的舞台表演和演艺事业一定要拥抱高科技,才能发挥更加神奇的艺术感染力”。刘剑认为,传统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技术激发全新的表演形式是大势所趋。

    公交劳模李素丽、83岁老大爷,老百姓加盟“演”自己

    “早在创意阶段,我们就认为既然是人民的天安门,演员中一定要有老百姓。”陈维亚说,“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老百姓关注自己的时代,人们希望自我价值得到尊重。”

    为此,《天安门》打破以往的常规,除了影视明星和各大院团的专业演员外,还邀请了北京的业余演员和老百姓同台演出,力求让《天安门》成为北京老百姓自己的晚会,成为老百姓自己的节日。

    舞台上,一名“80”后环卫工人的出现,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随后,公交劳模李素丽、“最帅交警”孟昆玉等代表登台亮相,都让观众眼前一亮。他们与莫华伦、谭晶等知名演员,以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京剧院、中国杂技团等专业的表演团队一起演出。从83岁的“遛早儿”老大爷,到4岁正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由市民用真实身份出演。

    陈维亚如此认识群众在演出中的作用,“北京是一个伟大的城市,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人,有了北京最可爱的老百姓,才有了北京的魅力,我们应该让这个演出带给北京人自豪感。”

    公众的参与还体现在《天安门》对于观众意见的尊重和采纳上。“请告诉我们这台节目有哪些亮点,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加工提高,还有哪些感人的故事可以通过《天安门》告诉大家……”试演过程中,主创团队向现场观众发放了征求意见函和笔,广泛征求观众的意见和建议。  

    陈维亚透露,将根据长期演出的特点完善作品,同时会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这也是国际上的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