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鼓、连派评书、老北京风味小吃、京式旗袍……6月的北京,独具特色的非遗展览展示成为各大博物馆、文化馆的重头戏,身怀绝技的非遗传承人纷纷走进社区、学校,让首都市民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气息中。近年来,北京市的非遗保护工作卓有成效,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焕发出勃勃生机,既让大众见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传播了非遗传承保护的理念。
加大奖励扶持力度
6月9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国家博物馆召开,会上发布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扶持奖励办法》,决定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扶持奖励力度,给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贴1万元,支持其开展展演展示、资料整理、学术交流、带徒授艺等活动。
“终于不用担心把手艺带进棺材了,这让我看到了政府支持非遗传承的决心,我一定履行好传承人的使命。” 84岁的京都禅乐代表性传承人朱锡泉说。
当天让首都市民大开眼界的还有由市文化局主办的“京味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43个国家级项目、37个市级项目参展,40个项目的120余位传承人进行了现场技艺展示。
考虑市民接受心理
今年首都非遗保护宣传工作亮点频现,除延续往年发放宣传材料、召开工作会议的方式,主办单位更多地考虑到市民的接受心理和长远效果,增加了展览和现场表演等形式,让观众在一张张图片、一个个形象、一场场表演中感受北京的文化魅力。
6月9日,由石景山区文化委员会主办的“弘扬京西文化 传承民族精神”——“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在承恩寺内举行。活动内容包括非遗项目展演、非遗成果展示、原创作品表演等。
表演中,一场京式旗袍秀吸引了百姓的目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穿着做工精细的旗袍徐徐走来,中国女性端庄典雅、雍容华贵的气质显露无遗。京式旗袍在石景山区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为北京市级非遗项目。坐落在石景山区的黄庄职业高中作为服装专业的职业高中,对京式旗袍的研究早已开始。今年,黄庄高中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学校正以旗袍设计制作为突破口,把中式服装服饰技艺融入教学,意在将这项文化发扬传承下去。
此外,书画家何大齐所作的模式口大街长卷、国家级非遗项目石景山太平鼓和永定河传说、市级非遗项目通背拳、区级非遗项目“翁派京剧脸谱绘画技法”等也让人们领略到了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营造非遗传承空间
诚如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鲁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政府补贴只是手段,助推非遗项目走向社会才是目的。政府为非遗项目提供扶持资金和展示传习场地,是‘救急不救穷’,但我们愿‘文火慢炖’,为非遗项目营造传承发展空间,从靠输血转变为自我造血。”
近年来,首都非遗保护工作成绩喜人:全市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8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公布市级非遗项目235项,区级非遗项目586项;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7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2010年的156人增加到206人。
北京市文化局局长肖培表示,非遗是活态传承的文化,只有传承人首先从内心产生自豪感,才能唤起全社会对非遗的关注。文化局将采取对项目和传承人补贴、政府采购和后期奖励等方式,扶持一批有示范、引导、带动作用的项目,提升首都非遗保护的整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