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会有时——江西国有文艺院团改制侧记

来源: 光明日报

今年二月,江西红土地上,掀起了一场文化体制改革大潮。

    从春至夏,时间飞逝。

    5月31日,江西艺术中心,该省省直5家转企改制的国有文艺院团在这里举行揭牌授牌仪式。它们是:江西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西省京剧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西省杂技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西省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西省木偶剧团有限责任公司。

    以此为标志,江西全省80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基本完成,成为市场经济中更具活力的经济主体。

    回顾院团改制百日攻坚的历程,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姚亚平深有感触地说:“这是一场文化体制改革的急行军、强行军。”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会议二月在太原召开,成为江西强力推进院团改革的动员令。

    经过密集调度、周密调研,3月23日,江西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在会上强调,要全力打好文化体制改革攻坚战,并提出当前两项重点任务,其中之一便是国有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

    “文化体制改革,不是解散剧团,而是解放生产力。”苏荣说,“只有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才能焕发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随后,《江西省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出台,明确了改革任务:全省纳入此次改革的国有文艺院团共80个;安置对象为国有文艺院团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编制内的3378名正式职工。

    改革伊始,杂音难免。

    一位演员说起那时的心态:“当时对‘事转企’的身份转换很担忧,听到改革就以为会牺牲我们职工的个人利益。”

    这种忧虑曾经是普遍的。然而,这种忧虑迅即被打消。

    以人为本、善待职工,确保职工利益不受损,这是江西国有文艺院团改制的既定原则。根据梳理出的职工诉求,一系列政策出台:为转企职工专门制定了“保工资、保社保”的“两保”政策,而且还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并在其退休后,由财政加发生活补贴,解决了“事企差”问题;调转人员的编制、级别随人转到新单位;职工转企前能享有的所有待遇,职工转企后一样也不减少……职工退、留,均有保障。

    根据文艺院团的实际情况,一系列规定明确:转企单位工商登记注册资金,如企业自有资本金不足支付,由同级财政部门会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统筹,确保及时足额到位;转企后,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工商、税务等部门对改制企业,齐亮绿灯。

    与此同时,一系列扶持文艺院团发展的项目开始启动,有支持转企院团文艺创作的,有提高政府采购剧目场次补贴的……

    “我们的做法是切实解决4个难题:职工的思想工作、职工的实际利益、院团的实际困难、单位以后的发展。”身为江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的姚亚平说。这个领导小组,组长是省委书记苏荣,第一副组长是省长鹿心社。

    江西省文化厅及时组织人员讲解转企改制优惠政策和转企后的支持政策,帮助职工消除疑虑。

    从步履蹒跚到阔步前行,转换的时间,很短。

    从勉强维持到生机盎然,转换的时间,也很短。

    一度“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江西省话剧团,改制后以新的机制创作演出了《妈妈喊你回家打鬼子》,受到广    大群众欢迎,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也增强了全团走市场的信心。

    “现在,演职人员的创作热情已从‘卧虎藏龙’变为‘龙腾虎跃’啦。”一位基层剧团的负责人说。

转企改制、走向市场的江西文艺院团,正期待着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