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GDP超过14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2.6%,增速在海南省排名第一——澄迈县,这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56万人口的海南岛北部县城,已经逐渐成为海南省除海口、三亚之外的第三经济体。与经济方面引人注目的数字相比,澄迈县文化的发展也令人瞩目,2008年澄迈文化产业产值占当地GDP的比重仅为0.35%,而2011年这个数字跃升为13.5%。
富起来了才开始办文化,这是很多城市的思维,但澄迈不是这样。澄迈要建设文明生态村,文化是其中一部分;澄迈是中国长寿之乡,于是体育场与文化室共同建设、共享资源;澄迈要配合海南岛的国际旅游岛建设,文化也是重要的指标。如今的澄迈,文化已经渗透到全县发展的方方面面。
村一级纳入公共文化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村一级一直是薄弱环节。从全国大多数情况看,承担大量基层工作的主要是乡镇综合文化站,由于缺乏体制支持,没有人员和经费保障,村一级难以形成一个工作层级,这导致很多村文化室大门紧闭,更不要提开展文化活动了。日前,记者走访澄迈县发现,这里的村文化室却是最活跃的地方之一。
澄迈县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常年温度超过25摄氏度,农村人口占全县人口七成以上。有了空闲时间,村文化室便成了大家爱去的地方,这里不仅有电视、报纸,还有实用的培训、丰富的活动。记者在金江镇大拉村文化室遇到正在观看别人下棋的陈大爷,他今年78岁,是文化室的常客。“他不识字,也听不懂普通话,电视、报纸也看不了,但每天都要过来坐坐,跟大家聊聊天,因为这里热闹。”文化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记者发现,在大丰村、才存村等地的文化室,同样有着旺盛的人气,这里已经成为农民们最主要的公共空间之一。
澄迈的文化室还不只有文化,一到傍晚或者天气凉快的时候,文化室门口的篮球场、羽毛球场就热闹非凡。与很多地方不同的是,在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澄迈县实行的是体育设施和文化广电设施一体化原则,即有文化室的地方必有篮球场、排球场等体育健身活动场所,也就是“两场一室”。在这里,文体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的硬指标中。目前,澄迈县共创建各级文明生态村369个,每个文明生态村都建有文化室和农民体育健身场所,投入资金均不低于5万元。截至目前,澄迈县村文化室占到行政村总数的90%以上。每个行政村不仅建起文化室,还配备了文化辅导员,政府提供财政补贴,让文化室真正“转”起来。
在建设和利用公共文化设施上,澄迈县有着自己的思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系统化建设,在于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在县、镇、村的不同层面,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农村,要统筹村文化、教育、体育、基层党建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整合各部门面向农村实施的各项重大工程,努力做到共建共享,形成集文化、教育、体育、基层党建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澄迈县委书记杨思涛说。
品牌活动带动群众文化发展
把村文化室办活,只是澄迈县公共文化建设的思路之一。不仅要活跃基层文化,还要形成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活动,打造具有带动性和辐射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这是澄迈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又一思路。在澄迈,文化品牌已经形成“东西南北中”格局,让老百姓无论在哪儿,都能就近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
东部永发镇的椰风狂欢节已经连续举办10多年,可谓是澄迈的文化品牌。每年正月初八,不仅远近各乡镇的群众都会扶老携幼赶赴永发镇,甚至不少海口市民也会赶去看热闹。这一天,人们可以看琼剧、歌舞表演,尽情唱卡拉OK,运气好的话,还可以在游园活动中领到小礼物。
农历二月是南部各镇军坡节的日子。以往这个节日过得像“吃喝节”,近几年,澄迈县用文化引导农民文明过节,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在加乐镇举办家家乐农民文化节。每到这一天,附近的农民就带着全家去加乐镇过节,挑担子、夫背妻、妻背夫,各种妙趣横生的比赛,即使是当个观众也乐趣无穷。
无论是闲暇的周末还是繁忙的工作日,西部福山咖啡馆的顾客总是络绎不绝。随着近两年澄迈大力推动咖啡文化,以咖啡为主题的福山咖啡文化节让这种独特的咖啡文化被逐渐推广开来。而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中心区广场更是成为第十一届海南岛欢乐节的主会场,这让福山咖啡赚足了人气。
每年端午节期间,人们赶赴北部的盈滨半岛戏龙水、观龙舟赛,有些人还是来自海口、定安、临高等周边市县。端午节在盈滨半岛举行的龙舟赛已逐渐形成品牌赛事,自2010年升格为全国赛事后,影响力日益扩大。2011年中国龙舟公开赛落户澄迈,并将连续3年在这里举办。
中部金江镇的绿地文化广场,不但是居民们每天晨练、晚上跳舞必去的地方,也是县城很多重要活动的理想去处。每逢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广场上总是人头攒动,这里举办的大型演出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大餐。
文化队伍不断充实壮大
有了阵地和品牌文化活动,当然少不了一支好的队伍。如今,澄迈县有来自各行各业的老百姓组成的文艺表演队60多支,尽管数量不多,但水平不低:岭门村盅盘舞队和县老体协的中老年人健身舞队曾登上中央电视台的舞台,而在上海世博会上,由澄迈农民组成的八音队更是一展绝活。有些表演队还是澄迈的“明星”,音响设备和演出服务都有企业提供赞助。
这些都离不开全县文化辅导员的努力。近几年,澄迈致力于培养群众身边的文化辅导员,建立群众身边的文艺队伍,开展群众身边的文化活动。为了培养文化人才,澄迈每年都选派文化骨干到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学习,同时从省外引进文化人才,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与此同时,该县财政还加大文化事业的投入,每年用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财政资金近3000万元。
这支文化队伍正在不断充实壮大。随着澄迈县被列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于文化人才的需要量也更大。依托全县较好的群众文化基础,澄迈县已经征集到1000余名文化志愿者,他们利用自己的专长和服务精神,在图书馆、文化馆、广场等各种场所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