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遗址入选世遗名录 成中国第42项“世遗”

来源: 新华网

当地时间6月29日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一致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元上都遗址成为中国第30项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2项。 

    中国国家文物局官网消息称,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元上都遗址作为草原都城遗址,展示了文化融合的特点,见证了北亚地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及相互交融。元上都遗址符合世界遗产第ⅱ、ⅲ、ⅳ、ⅵ等4条价值标准,满足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世界遗产委员会充分肯定元上都遗址的保护管理状况,并认为遗址管理效率正在得到持续强化和提升。

    童明康谈元上都申遗成功:丰富了世遗价值和类型

    “我们对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充满信心。”在赴圣彼得堡参加本次大会前,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京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是他连续第六次以同样身份率团参加世界遗产大会。

信心由来:遗址凸显“普遍价值”

    记者:您为何对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如此自信? 

    童明康:世界遗产申报的最根本条件就是遗产要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元上都遗址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和多伦县境内。遗产区面积约251平方公里,包括城址、关厢、铁幡竿渠、砧子山墓群、一棵树墓群等。缓冲区面积约1507平方公里,涵盖了敖包群和保留至今的蒙古族“敖包祭祀”等传统人文景观以及湿地、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和沙地等蒙古高原草原特色景观在内的遗址环境,具备很高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公元1256年忽必烈在此建开平府,1263年升为上都,曾作为元朝第一个都城和夏都。元上都遗址作为中国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独特、保存最完整的都城遗址,以其位处中原农区与亚洲北方牧区交接地带的地理特性,在13到14世纪游牧民族从军事征战转向王朝治理的过程中,见证了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在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独特产物——二元文化。作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精髓结合于一座城市的杰出范例,其游牧与农耕文化兼容并蓄的城市模式,在世界文明史和城市规划设计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

    记者:据说,元上都在世界上影响之大,超出国人想象。

    童明康:是的。元上都与引发欧洲“大航海时代”的《马可·波罗游记》有密切关联,元上都遗址所在地至今仍传承着游牧文化的传统和体现自然崇拜的“敖包祭祀”,它还作为梦幻花园Xanadu这一文化符号的原型闻名于世,在当今世界的文学、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由于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实行轮换制,今年开始,中国不再是世界遗产委员会21个委员国之一,没有了投票权。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对今年的申遗充满信心,因为元上都保护得非常好。去年8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专家前来考察,对元上都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以及遗址的规划、保护、管理、展示等等均表示满意。

    申遗意义:丰富世遗价值和类型

    记者:能谈谈元上都申遗的意义吗?

    童明康:首先,如果元上都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将进一步丰富世界遗产的价值和类型。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元上都遗址兼具游牧、农耕两大文明特点,对于丰富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和遗产类型,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可促进我国世界遗产事业发展的区域平衡,推动遗产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元上都遗址是内蒙古自治区世界遗产零的突破,是近年来国家文物局积极支持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成果,将带动遗产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相关的环境整治、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世界遗产的影响力逐步显现,成为推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三,体现了我国大遗址保护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元上都遗址在申遗工作中,充分体现了中国大型考古遗址保护与展示的先进理念,坚持最小干预原则,维护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展现了元上都遗址作为元帝国创始之都的恢宏气势与草原都城的景观特征,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记者:申遗的成功,对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否产生一定影响?

    童明康:这是肯定的。每一处中国遗产列入世界名录,都是文化走出去的最好体现。去年西湖申遗成功,很多人表示,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本实在是太好了,把对中华文化的理解阐释得如此到位。西湖是中国的骄傲,将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对西湖的认可,也是对西湖申遗文本的认可。今年元上都的申遗文本也是非常精彩,可谓文化走出去的典范文本。这可以让西方全方位地、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国文化、文化遗产和文化政策。

    解决困扰:加强遗产地监测管理

    记者:我们看到,每一处世界遗产申报成功,都会带来当地游客的暴涨,对遗产本体的保护将带来冲击,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童明康:福建土楼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后,第二年游客增长了几十倍。游客的增长会对遗产保护带来新问题,对季节性很强的元上都遗址尤其如此。元上都遗址最好的参观时间是每年的5月下旬到“十一”前后,这几个月的压力会非常大。我了解到的是,内蒙古有关方面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表示无论申报成功与否,都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而且在做新的预案。

    记者:过去10年,可以说是中国申遗的黄金10年。您认为是否存在保护上跟进不够的问题?

    童明康:确实存在世界遗产重申报、轻管理的问题。申遗不是目的,只是阶段性目标,保护文化遗产才是最终目的。绝不能本末倒置。这些年,这种情形有了很好转变,各地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加大了保护力度,在提出申遗的同时,也提出了保护的目标和要求。可以说,重申报轻管理得到了一定纠正。

作为世界遗产,如何更好监测和保护,遵守申报时的承诺?过去有的人在世界遗产大会上说得很好听,回来后却    不是那么回事,在世界遗产保护和监控地带建宾馆、饭店、缆车等等。世界遗产委员会要求各拥有国加强对世界遗产的监测力度,使遗产得到更好保护。我们正在这样做。这次文化遗产日期间,我们就在嵩山“天地之中”景区建立了监测机构,使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地能得到即时的监测与保护。

    世界遗产学会对中国这些年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在世界遗产运动中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记者:能介绍我国明年将要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吗?

    童明康:明年我们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只有一项——云南哈尼梯田。国家文物局和当地政府都很重视,其申遗进展很顺利。今年七、八月,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去考察。我们同样对申报成功充满信心。

    我们的元上都,人类的Xanadu!:元上都遗址采访纪

    6月中旬,记者走进内蒙古锡林郭勒。广阔的金莲川草原上,奔淌的闪电河畔,但见明德门、御天门、大安阁、穆清阁遗址独立于苍茫之间;北部雄浑的卧龙岗上,一处处敖包依稀可辨……

    这就是伟大的元上都遗址,蒙元文化的发祥地,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点;这就是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说到的Shan-Du,英国大诗人柯勒律治在著名诗作《忽必烈汗》中描绘的“世外桃源”――Xanadu!

    正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元上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

    16年不懈努力,将Xanadu呈现于世 

    “1996年,我们就开始启动锡林郭勒盟元上都申遗工作。”锡林郭勒盟副署长、锡林郭勒盟元上都遗址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其其格说。

    她介绍,这16年,是努力将一个庞大废都的“真实性”“完整性”呈现于世、让世界感知其“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过程。

    从2004年开始,先后与相关学术部门联合召开5次国际性研讨会,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让世界进一步认识到元上都的历史贡献与重大价值;

    为了更好地展示元上都的辉煌历史,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自治区考古所对遗址及周边敖包和古墓群进行了全面勘探测绘,发掘展示出明德门遗址、御天门遗址、大安阁遗址、穆清阁遗址、古城墙等重要文物古迹,出土了汉白玉龙柱等一批珍贵文物;

    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从2005年开始,先后编制完成了《元上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和《元上都遗址周边生态环境与特色景观规划》等,并经自治区政府颁布实施;

……

    2011年初,元上都遗址被正式列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当年8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前来实地评估考察元上都遗址和周边环境,充分认可元上都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对中国政府对元上都遗址的规划、保护、管理、研究、展示、服务、宣传、群众的支持度等,均表示满意。

    永不湮灭的崇仰,护佑永恒的元上都

    漫步元上都遗址,感受着三重城的巨大辉煌,也感叹“宫阙殆尽”的都城在废弃于荒原600多年后仍能保持其真实与完整――

    记者采访了解,当地农牧民为了表达对先人的崇仰和怀念,为了不惊扰祖先,数百年来,信守人畜不踏遗址;

    一位叫沙0fb东希格的当地蒙古族同胞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元上都,并赠与记者其以母语写就的关于元上都的著述;

    多年前,北京一家著名企业试图投资几百万促进当地旅游,当地政府拒绝了这家企业投资,使遗址得到原生态的保护;

    申遗工作启动后,元上都进入了当地小学课本,学生们在相关活动中骄傲地写下心中的元上都,画出心中的元上都;

    自2000年开始,遗址区内及周边牧户300余户1500多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顺利搬迁,几位搬迁牧民对记者表示,尽管放牧受到影响,但为元上都成功申遗感到骄傲;

    在广阔的遗址保护区,当地组织一支冬季马队、105位文物保护员,自觉与相关部门实行四级联动,对保护区实行24小时监测……

    “在元上都遗址方圆250多平方公里的遗产区,以及1500多平方公里的缓冲区,到处可以看到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为元上都遗址保护、环境和生态保护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这些努力为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了良好基础。”内蒙古自治区领导表示。

    申遗成功后,保护将是“重中之重”

    “如果申遗成功,将把元上都遗址的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这是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内蒙古各级领导对记者郑重表示。

    记者欣慰看到,在元上都申遗过程中,“保护”,已迈出切实的步伐。

    在明德门、穆清阁的发掘中,考古队就采取PS溶剂滴灌形式,以“可逆性”的发掘实现对古文物的完整保护;

    遗址核心保护区已安装25.8公里围栏,围封面积41平方公里;

    具有视频监控、震动报警能力的“草原神灯”安防系统已完成一期工程,年内将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使用;

已在遗址周边建设起了气象观测站及环境监测站,对遗址风向、风速、气温、降水、气压、相对湿度、地湿,以及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臭氧含量等进行实时监测;

    已评估遗址客流量,确保申遗成功后有效控制客流以保护遗址;

    ……

    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领导表示,申遗成功后,要以此为契机,在自治区和遗址所在地干部群众中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鼓励和支持当地社区参与遗产的保护管理,使元上都遗址成为全区各族人民的荣耀和骄傲。

    “元上都申遗过程是最好的宣传保护过程,申遗成功后,这个伟大遗址将得到最大保护。”元上都遗址所在地、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旗委书记田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