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傩面舞者,在古老神秘的音乐氛围中驱毒除疫,祈祷丰收;水灵灵的江南姑娘手持艾草,踏着婀娜多姿的舞步,为庆祝端午款款而来……
日前,第三届“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开幕式晚会在嘉兴市大剧院举行。
白色主调的大厅充满了动感和水乡特色;五颜六色的灯光错落有致地射出,与厅顶的工艺吊灯默契的组合,大剧院显得华丽而端庄。当晚,大剧院1400多名观众“享用”了一场丰富多彩、原汁原味的民俗“开胃菜”。
高雅艺术的未来:吸引年轻人欣赏节目
冯芷萍是嘉兴大剧院的总经理,从事演出事业30多年。作为浙江省演出业协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她被同行亲切地称为“冯大姐”。
在今年的端午民俗文化节的开幕式晚会上,冯芷萍带着大剧院的工作人员忙到了凌晨,只为圆满地为观众送上一场别具新意的民俗节目。
据了解,2004年嘉兴大剧院建成,2005年嘉兴市经营性文化产业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将50年代建造的剧场、老旧的设备设施尽数拍卖。2006年初,文化体制改革结束后,大剧院焕然一新。
如今,每年到大剧院欣赏演出的市民不断增多,但在冯看来,年轻人欣赏演出的热情仍旧不高。
“他们有时间看电影、看明星的演唱会,却不愿意到大剧院来欣赏一场高雅的钢琴表演或一场优美的舞蹈剧……”
冯芷萍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年嘉兴市民忙于如何提高物质水平,加上高雅艺术消费相对较高,以致于市民较少主动去大剧院观看演出。
但是,话剧却是平常年轻人到剧院最喜欢欣赏的演出。
记者了解到,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欣赏演出,今年嘉兴大剧院将话剧作为重点引进对象。
另外,在今年举办的“文化惠民卡”活动中,首批推出了10场可供观众选择欣赏的演出中话剧就有3场,包括:《钱多多备嫁记》、《画皮》、《轻度深爱》,这些话剧都十分符合当代白领层的“口味”。
“年轻人是最好的载体,接受能力强,能够很好地传承高雅艺术。”冯芷萍感慨地说。
大剧院之友联谊会:花小钱看大戏
目前,全国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建成大剧院,目的就在于引导消费者欣赏高雅艺术。而嘉兴大剧院作为嘉兴市唯一的大剧院,冯芷萍认为理所当然应承担这份社会责任。
嘉兴大剧院建成后,一直在琢磨:如何培养市民欣赏艺术的习惯,如何让市民能花小钱看好节目?
2004年初,在嘉兴市委市政府、宣传部和文化局的组织下,嘉兴成立了全国首家大剧院之友联谊会。联谊会吸纳了30多个会员赞助,向市民推出公益性的低价门票。
记者了解到,这些会员多数是嘉兴市内大型国企或民企。“有些企业老板对文化很重视,他们知道不管经济发展多快,文化都要跟上步调。”冯芷萍说,每一场演出,企业会承担60%费用,消费一些价格较高的门票,而最后市民购买的都是最实惠的门票。
2004年,嘉兴大剧院引进荷兰汉斯·克洛克大型魔术表演。这是低价门票最典型的案例之一。
当时,这个大型魔术在杭州表演的票价1800元,但在嘉兴大剧院同等级的座位只需要480元。另外,大剧院还推出300多张50元至80元的公益性门票,让市民大饱眼福。
“欣赏高雅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其实花小钱也能看到好节目”。这是嘉兴大剧院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的理念。
另外,今年嘉兴大剧院推出的文化惠民卡在全国各剧场推广的惠民卡中,价格是最优惠的。即每天为精神文化储存一元钱,365元即可在10场演出中选择看8场。
“平均每场演出花40多元,比电影票还便宜。”冯芷萍说,从演出成本考虑,每场演出的门票一部分还由剧院进行市场营销,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低票价来培养更多市民欣赏高雅艺术的习惯。
行业中的领跑者:“政府操心最少”
据悉,嘉兴大剧院每年演出近100场,群众文化活动超100场。9年以来,嘉兴大剧场一共上演了650多场节目,其中国家级演出每年都有4、5场。
世界著名舞蹈《燃烧地板》、南非《非洲脚印》、爱尔兰踢踏舞等在国内上演过的节目,嘉兴市民都可在嘉兴大剧院一饱眼福。另外,国内知名的东方歌舞团、战友文工团、总政治部文工团等国家级院团也都曾到嘉兴大剧院演出。
在浙江省演出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金保胜看来,不管从经营方面,还是从引进演出方面,嘉兴大剧院都做得不错。
“浙江的大剧院发展在全国来说排在北京、上海之后,而浙江省内,嘉兴大剧院是一个好的典型。”
据金保胜介绍,目前浙江省11个地市都分别建有大剧院,这些大剧院每年都有一定的政府补贴。其中,杭州大剧院政府补贴1500万元/年,温州大剧院补贴1800万元/年,丽水大剧院补贴1500万元/年,宁波大剧院补贴600万元/年……
“嘉兴大剧院每年只补贴300万元,在全省各地市的大剧院中政府补贴最少。”金保胜如是说。
然而冯芷萍对未来的高雅艺术市场非常有信心。“只要能保持收支平衡,加上政府给予的一定补助,大剧院会越来越好地运营,并长期引进好节目供观众欣赏。”
另外,记者还了解到,三年前嘉兴大剧院建成了网站,至今已有50多万点击率。从网站的点击率就能看出来,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在关注高雅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