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艺院团改革激发活力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近日,江西省直5家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揭牌授牌仪式在江西艺术中心举行,数百名院团职工以掌声表达了他们对改革的支持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截至目前,江西省80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基本完成,国有文艺院团全部进行了企业注册登记,完成了体制和机制的转换,不再依靠政府的统包、统揽过“等靠要”的生活,而是通过变成合格的市场主体,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职工成为受益者

    为推进改革,江西成立了由省委书记苏荣任组长的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江西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坚持以人为本、善待职工。苏荣多次强调:    “文化体制改革不是‘赶人’,不是解散剧团,而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无论怎么细化方案,决不能‘算计’职工。要确保财政拨款不撤回,职工既得利益不减少,使职工真正成为改革的受益者。”在此次改革中,江西从政策设计环节就强调以人为本、厚待职工,在中央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确保职工利益。在想周全、议透彻、做到位的前提下,江西省还研究出台了14条好政策,既把中央政策有的优惠全部给足,又根据江西实际有所创新,让职工得到更多实惠。

    合力协调院团改革

    在动员和宣传改革中,江西省文化厅坚持做深、做细工作,采取厅领导和督导组蹲团挂点、院团领导包干到人等措施,一对一开展动员宣传。江西省文化厅将改革有关优惠政策印刷800份,送到每一位职工手上,并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详细讲解。

    为打赢打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这场攻坚战,江西各级党委和政府充分发挥了组织指挥、协调指导作用。苏荣10余次约谈或电话询问相关厅局领导,过问政策制定,算职工利益账和改革成本账,明确改革的原则、要求和措施。江西省委宣传部和省文改办多次开会研究部署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省文化厅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了26次专题会议、4次改革动员会、27次院团领导及相关人员座谈会、2次厅领导与各院团全体职工的见面会,开展了7次改革工作的督导调研,接待改革询访人员300多人次;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在审批和下发关于改革的政策性文件工作中,特事特办,减少程序;省人保厅、省财政厅、省国资委派专人参加省文改办的政策研究工作,多次研究改革有关编制、社保、财政支持等方面的工作,在人员安置、社会保障和清产核资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

    改革激发活力

    改革促发展,改革出效益,改革促和谐。

    江西省话剧团坚持改革和发展两促进,去年以来,省话剧团开始筹备小剧场话剧的演出,在实际操作中,改团长负责制为导演负责制,剧本选择、演员安排、制作成本等都进行项目管理。小剧场话剧的创排激发了剧团创新的活力。《我爱桃花》的导演、主演雷欣说:“过去我只管导戏,不管其他,现在作为项目负责人,从剧本立项、选演员到市场销售等我都要想到,不仅要考虑到演出效果,也要考虑经济效益。”

    为了让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后轻装上阵,江西还出台了《省直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后的进一步支持办法》,确定了15个扶持文艺院团发展的项目,有支持转企院团文艺创作的,如省里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省直转企院团艺术创作生产,还安排“五个一工程”资助经费500万元。

    江西省上高县文工团经过体制改革,逐渐成长为享誉省内外的文艺剧团。作为一个县级文艺团体,这个剧团瞄准大城市里的进城务工群体,连续7年“送戏进城”,今年又接到上海浦东文化馆的邀请,将赴上海演出25场。该团的骨干演员刘鹏凯曾在深圳的歌舞娱乐场所“漂”了4年,他告诉记者,改制后采用新的用工、奖励和薪酬机制,剧团和员工发展前景美好。“改制大大提高了演员收入,原来许多知名文艺院校毕业的学生根本看不上县级院团,现在却会选择这里。剧团的骨干留下了,新鲜血液也补充了进来。”该团舞蹈老师张霞说。

    据了解,在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后,江西将继续扫除体制性障碍、思想障碍,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进一步激发市场发展的动力、活力、潜力,推动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