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文化产业出口每增加100美元,其他商品出口相应增加412美元——“韩流”出口背后的经济账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曾几何时,韩国人喜欢把一切经济效益同汽车的销售数量作对比。而今,韩国开始对文化产业出口与其带来的其他外贸效益进行量化比较——“韩流”出口为韩国其他产业带来的机会和实际收益,远远超出了文化产品出口本身的账面金额。

    “韩流”为外贸开路

    “‘韩流’闯出大道,经济会紧跟其后。”6月初,韩国著名娱乐公司SM社长李秀满在纽约参加某颁奖典礼时如是说。李秀满执掌的公司在过去10多年里,培养出H.O.T、宝儿、东方神起、少女时代、Super Junior等一批“韩流”明星,在他看来,“韩流”背后潜藏的经济效应不可估量。

    颁奖礼上,李秀满提出了“先文化,后经济”的观点。他认为,韩国大众文化进军海外,获得一定的人气后,韩国在海外的认知度和形象随之得到改善,从而使外国人对韩国企业生产的产品产生更大兴趣,获得更广泛意义上的经济效益。

    事实上,“韩流”拉动其他产品出口的说法绝非空想。5月底,韩国进出口银行海外经济研究所发表的“韩流出口影响分析与金融支援方案”表明,韩国文化产业出口每增加100美元,就能使韩国商品出口增加412美元。伴随韩剧、韩国电影、歌曲等“韩流”席卷全球,各国对韩国产品的好感上升,增加了手机等其他韩国商品的销量。从消费品项目来看,文化商品出口对IT产品、服装、加工食品出口带来的影响很大。各项出口的增幅依次为:加工食品0.07%,服装0.051%,IT产品0.032%。在亚洲地区,韩国的CD唱片等音乐出口对韩国化妆品出口的牵引效果明显,电视剧、娱乐节目的出口对手机、电脑等IT产品贡献突出。而在中南美地区,CD唱片等音乐出口对手机、电脑出口影响最大。

    “韩流”背后的国家支撑

    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是制造了“汉江奇迹”的国家。最初以机械制造,尤其是汽车制造为龙头的韩国,喜欢把一切经济效益同汽车的销售数量作对比。1994年5月17日在韩国政治中心青瓦台召开的一场关于国家科学技术的报告会,改变了这种情况。当时,包括时任总统在内的政府高层出席了报告会,结果被会上发表的一份名为“尖端影像产业振兴方案”的报告深深震撼。该报告指出,电影、录像带等影像媒体将会成为21世纪最受关注的高附加值产业。报告举例称,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耗费6500万美元投拍电影《侏罗纪公园》,仅一年时间就得到8.5亿万美元收益,这与韩国人卖掉150万台小轿车的收益相当。这一年,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开设了文化产业局,并开始以国家力量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1998年到2003年,韩国时任总统金大中提出“文化立国”的口号,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全盛时期。1999年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及国会整合传播相关法规后出台的“2000年传播法”,推出多项鼓励及保护措施,不仅提高了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的兴趣,也对本国文化尤其是传媒业的发展提供了保护,其中,规定电视台播放国产电影须占电影总播放时间25%的政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年,文化产业局的预算总额达到了前一年的6倍,政府在文化产业上的投入以飞跃的态势攀升。

    2001年,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发布“发展韩流”文化产业方案,全力推动电影、电视、动漫、音乐、手机与网路等文化内容产业,“韩流”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2010年,文化体育观光部总预算增至1兆8167亿韩元,连同相关基金,达3兆423亿韩元。

    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姜晚锡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9年,韩国广播影像产业振兴院、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韩国游戏产业振兴院、文化产业中心、韩国软件振兴院和数字化文化产业团合并成为文化产业振兴院,是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此举整合了文化领域的核心力量,构筑了全面支援体系,使得政府可以从全局角度对文化产业制定发展计划和策略,在发展方向的把握上也起到引领作用。为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体制,韩国政府不仅会定期举行政府与企业间的交流座谈会,还组织专家学者针对具体问题召开研讨会。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1999年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也多次进行修订。可以说,韩国政府从未停止从法制与体制、资金与技术等多方面对文化产业进行扶持。

    从“韩流”到“新韩流”

    从流行音乐组合H.O.T将韩国的服装时尚带到中国,到《大长今》促使韩国料理在中国生根,再到一系列影视剧将韩国的居家产品、IT产品、化妆用品引入中国人的视线,韩国音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的出口虽然由于销售渠道、版权等问题受到限制,文化产品带动的其他产品出口收益却与日俱增。韩国进出口银行海外经济研究所一位研究员称:“虽然目前韩国文化产业出口本身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大,但是我们从此次调查中证明,韩国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出口具有很大贡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调查结果恰恰印证了韩国文化产业从传统“韩流”到“新韩流”的转变。1999年到2008年,韩国提出并大力推动包括影视剧、唱片、舞台表演在内的传统“韩流”的发展,2008年以后,韩国文化产业逐渐开始向产业文化过渡——使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进行融合,形成以文化为吸引力,吃、住、行等周边产业作为附属物的“新韩流”。其目的在于通过影视剧、音乐等形式,将文化转化成生活方式,淡化产业间的边界,带动服装、旅游、生活用品、IT产品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姜晚锡也表示,未来一段时间里,韩国文化产业海外输出的工作重点正在于此。希望能够利用文化产业推动其他产业出口,使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提升韩国国家形象,为更多的韩国品牌拓展国际市场。

    “文化潮流的变化太大,在韩国,香港电影一度非常流行,后来日本电影占据了主要市场。未来,韩国也有可能再成为中国电影的天下。其实,韩国政府和企业家非常担心总有一天‘韩流’的热潮会冷下来,因而,我们希望文化的传播不是单方面的,要通过更多的双向交流,使我们的文化更有活力。”姜晚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