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产剧”何以异军突起?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开天辟地》、《幸福密码》、《悬崖》、《心术》、《风和日丽》……上海主创、出品的电视剧正在全国电视荧屏上呈现出一道异军突起、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观。仅2012年上半年,上海出品的电视剧已有10部登陆央视并引发轰动效应。

    电视剧“沪军”何以异军突起?7月9日在上海举行的“2011—2012上海优秀电视剧创作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影视界的知名专家学者纷纷感慨,上海电视剧的“复兴”比想象中来得更加猛烈。一度在全国“失语”的上海电视剧,正随着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呈现出强势崛起的崭新格局。

    “沪产剧”冲击全国电视荧屏

    龙年伊始,由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投拍的电视连续剧《誓言今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收视率迅速攀升为同时段全国冠军。该剧被誉为“中国国家安全第一剧”,聚焦1949年解放到1997年香港回归期间国共两党在战争中进行的策反与反策反,细腻刻画了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深情,同时剧中也融入了不少符合历史潮流的新思想,让观众看后在感动之余更添历史思辨的悠长回味。

    此前,在全国各大卫视引发多轮收视热潮的《悬崖》,对不为人知的国家安全战线英雄儿女进行了不落俗套、感人至深的艺术刻画。而续写上海人屋檐下亲情故事的《儿女情更长》则在国内荧屏上竖起了“温情现实主义”的旗帜。“晚上回家打开电视机,无论央视一套还是八套,或是几家重要的卫星频道,都免不了要跟优秀的‘沪产剧’打个照面。”影视评论家、上海大学教授聂伟说。

    从“徘徊失落”到“重新崛起”

    知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说,上海是我国电视剧创作的重镇之一,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上海电视剧创作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时光,在近十年中先后推出了《上海一家人》、《围城》、《儿女情长》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但是,在之后一段时间里,上海电视剧创作裹足不前,鲜有重量级艺术作品问世,在国内电视剧创作领域徘徊失落,逐渐“失语”,众多电视剧创作人才也向其他省市流失。

    2011年,由上影主导创作、著名导演胡玫执导、全明星阵容演绎的建党90周年献礼电视剧《开天辟地》见证了电视剧“沪军”的重新崛起。该片以偶像明星演绎众多历史人物,浓缩中国共产党初创的近十年历史,被中宣部列为重点选题,登陆央视后引发收视热潮,由此激发了《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新四军女兵》等一系列优秀主旋律电视剧的接连诞生。

    专家指出,当下的“沪产剧”正呈现出“主旋律”和“多元化”齐头并进的创作格局,题材丰富多样,既能够自由地翱翔在历史的天空里,反映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也不忘把视线投向现实生活中那些温暖心灵的故事主题,描述当下的巨大变革。

    启迪中国电视剧文艺创作

    据介绍,眼下“沪产剧”的创作后劲源源不断,正进入原创力最充沛的时期。如历时4年多时间筹备拍摄的38集电视剧《焦裕禄》即将在央视播出,该剧被中宣部和广电总局列为迎接“十八大”精品剧目之一;此外还有正在拍摄的《领袖》、《大江东去》、《曹杨新村》等。“如果没有强烈的大局意识和主旋律意识,上海不可能创作出《开天辟地》、《焦裕禄》这样大气磅礴的电视剧。”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赵化勇说,上海电视剧从“低谷”走向“繁荣”的经验,折射了上海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也对中国电视剧文艺创作有强烈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近两年来主旋律电视剧文艺创作精品并不太多,许多制作方跟风拍摄历史剧、后宫戏,电视荧屏上充斥着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庸俗价值观。”赵化勇认为,上海电视剧的成功正是因为它并不一味媚俗、迎合观众,而是既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又能以昂扬的革命情操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观众。

    知名文艺评论家、《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认为,电视剧“沪军”的异军突起,显示了上海文艺创作前所未有的开放胸怀和文化格局,国产电视剧不应该沉溺于对收视率的畸形追求,而应该具有更多人文情怀,在当下这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中努力去表达“中国人的生活经验、中华民族的梦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