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保证了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稳定增长。文化部党组根据文化改革发展的需要,积极拓展资金渠道,精心策划,组织实施了一批重要文化项目,加强资金管理,有效开展业务指导,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内和国外一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明显改善了文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和物质条件。
文化部组织实施的部分重大项目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国家重点文化创新工程。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视、手机等新型传播载体,依托各级图书馆和文化站(含城镇社区)、文化室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结合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实现先进数字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2007年以来,中央本级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亿元。截至2011年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的数字资源建设总量已达35.9TB,主要包括视频类资源55670部(集)共29196.24小时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文化部组织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07年以来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8亿元,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完成了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公布了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命名了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了1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功申报36项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为鼓励国内艺术院团创作出一批立得住、留得下、传得远的优秀舞台艺术精品,文化部组织实施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7年以来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45亿元。截至2011年,共有85台剧目入选年度十大精品剧目或重点资助剧目,有近200台剧目得到资助,涌现出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话剧《立秋》、京剧《廉吏于成龙》、歌剧《苍原》、儿童剧《一二三,起步走》和杂技晚会《ERA——时空之旅》等一批代表我国舞台艺术发展最高水平的精品剧目,较好地实现了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目标。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该工程以我国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内容,从全国遴选优秀艺术家进行美术创作,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超过1亿元。2009年9月,工程顺利完成作品104件并入藏中国美术馆,同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呈现了当前我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最佳水平,为国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此后,为使更多民众欣赏到入选作品,先后在深圳、杭州、武汉、香港等10个城市举办专门展览。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为对我国丰富的古籍资源进行保护,文化部组织实施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项目,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指导方针,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2007年以来,该项目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65亿元。截至2011年底,国务院公布了3批共9859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3批共150个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成立了1个国家古籍保护中心,31个省级古籍保护中心,12个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分别实施了西藏、新疆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中华医藏》编撰出版工作;建立国家级实验室;开展古籍数字化;进行海外古籍调查;草拟《古籍保护工作条例》;举办国家珍贵古籍特展等展览。
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为保证国家对优秀美术作品的收藏,鼓励艺术家、收藏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国家捐赠优秀美术作品,文化部会同财政部设立“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优秀美术作品的收藏和捐赠奖励。自2007年以来,该项目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05亿元,共完成包括李平凡、张仃、华君武、滑田友、吴作人、靳尚谊、吴冠中等数十位著名艺术家捐赠奖励工作,并通过其他重要美术作品展览收藏部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及影响并取得一定成就的优秀艺术家的作品,累计完成逾万件优秀美术作品的国家收藏。
海外“欢乐春节”活动。海外“欢乐春节”活动是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关怀下,由文化部会同国内外各有关部门和文化机构、团体共同打造的重大文化交流品牌。该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3届,累计投入专项资金5000万元,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开展文化外交的重要平台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全球性品牌。2012年,“欢乐春节”活动共在海外82个国家和地区的144个城市举办,不仅吸引了国外40多位总统、副总统、总理、议长、王室成员和500多位内阁部长、省(市)长、议员等政要,还吸引1500余家媒体和约3000万海外主流民众及华人、华侨热情参与。
中央补助地方文化专项
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保障项目。2011年,财政部与文化部联合印发《关于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工作意见》,根据该文件,中央财政按照每年每个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50万元、县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20万元、乡镇综合文化站5万元的标准,为中部地区负担50%,西部地区负担80%的比例对其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予以补助,东部地区实行以奖代补。2011年,中央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18.22亿元。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改善和提高城乡基层文化服务水平,2007年至2011年,中央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27.25亿元,在全国基本建成了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资源丰富、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为推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开展,2007年至2011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10.53亿元,主要用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推动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保护、开展传承人资助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
流动舞台车工程。为改善基层国有剧团服务条件,方便送戏下乡,2005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3亿元,为基层国有剧团配送流动舞台车969台。2011年,为进一步推动县级剧团转企改制工作,支持转企改制剧团后续发展,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安排资金7164万元,将配送流动舞台车199台。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十一五”期间,中央实施了《全国“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投入39.48亿元补助全国2.67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乡乡有文化站”的建设目标。截至2011年底,需要中央补助投资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23748个(不含黑龙江农垦项目)中,有22139个建设项目竣工,占项目总数的93.2%,基本实现了规划目标。
乡镇文化站设备购置专项。为解决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空壳”问题,2008至2011年,中央财政连续4年安排乡镇文化站设备购置专项资金15亿元,为中西部22个省(区、市)已建成且达标的22472个乡镇文化站配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和开展文化活动所必需的设备器材,改善其设备状况,完善其服务功能,从硬件上保障了乡镇文化站活动的正常开展。
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修缮专项。为切实解决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设施设备落后,不具备基本服务条件等问题,中央财政从2009年开始,3年共投入专项资金8.07亿元,对全国面积不达标的621个公共图书馆、1292个文化馆进行修缮,使其具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条件,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提供有效的文化服务。
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专项。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根据中央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要求和社区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2009年至2011年,中央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7.09亿元,对中西部1687个城市社区文化中心(街道文化站)和9344个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进行补助;对东部实行了以奖代补。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为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进城务工人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决定于“十二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计划到2015年,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在全国所有乡镇和街道、社区全面覆盖。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专项资金2亿元,主要用于中西部设备更新和补充、东部设备奖励以及服务和技术平台建设3个方面。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十二五”期间,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在全国组织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整合国家图书馆及全国公共图书馆的优秀数字资源,构建覆盖全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超大型数字图书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专项资金4980万元,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区部分省级和地市级图书馆开展硬件平台搭建工作。
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投入
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2003年3月,国务院批准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立项,2006年11月批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7年7月批准初步设计及概算。2007年3月,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2011年3月竣工开馆。工程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最大的国家博物馆。
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2001年11月,国务院批准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立项,2003年1月批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年11月和2005年10月,国家发改委分别批准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和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初步设计及概算。2004年12月国图二期工程开工建设,2008年9月竣工开馆。工程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加上此前建设的国家图书馆一期和文津街分馆,国家图书馆总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成为世界第三大图书馆。
国家话剧院剧场工程。2003年3月,原国家计委批准国家话剧院剧场工程立项,此后项目重新选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大街北京首特钢原厂址6号地,2007年1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2007年9月批准初步设计及概算。2008年2月,国家话剧院剧场工程开工建设,2011年5月竣工投入使用。工程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其中剧场1.5万平方米。
国家京剧院梅兰芳大剧院工程。国家京剧院梅兰芳大剧院工程由国家京剧院利用自有土地与社会企业合作开发建设。2004年10月工程开工建设,2007年11月竣工投入使用。工程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位于巴黎第7区莫布尔塔大道与奥赛滨河路交口处的瓦留斯基私宅。2002年11月29日,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和法国海外事务部部长吉拉尔丹夫人为中心举行挂牌揭幕仪式。中心占地1337平方米,原有一栋1860平方米的旧楼以及860平方米空地。文化部在对老楼进行维修改造的同时,在院内新建了一栋2100平方米的新楼。新楼工程于2007年7月开工建设,2008年9月竣工投入使用。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2002年4月,中德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政府关于互设文化中心的会谈纪要》,并于2005年11月10日签署了中德互设文化中心协议,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出席了签字仪式。11月11日,胡锦涛主席与施罗德总理共同为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奠基。中心占地面积1093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已于2007年3月竣工。
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2005年,胡锦涛主席与西班牙国王签署互设文化中心协议。2009年,文化部确定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选址。该中心位于马德里市中心区域,交通方便,占地面积130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02平方米,由两栋4层建筑通过内院花园连接而成。工程已于2012年1月开工建设,预计2012年7月竣工。
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2009年10月,温家宝总理与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在北京共同见证了互设文化中心协议的签署。2010年,文化部确定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选址。该中心位于莫斯科市中心区域,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毗邻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等众多文化教育机构,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工程已于2011年12月开工,预计2012年7月竣工。
曼谷中国文化中心。曼谷中国文化中心是中泰两国政府高层亲力促成的、我国在东南亚设立的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2010年11月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和泰国国会主席共同出席中心奠基仪式。该中心位于曼谷市中心区域,与泰国国家文化中心仅一墙之隔,地理位置优越,占地面积814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809平方米。工程目前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预计2012年10月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