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农村发展、城市繁荣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据统计,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42亿人,农民工日益成为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农民工文化工作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关心和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特别是随着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序推进,各级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江苏省吴江市通过工作理念创新、活动形式内容创新、制度和机制创新,在农民工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取得了显著效果。
培育农民工文化生存发展的物质土壤
吴江地处江浙沪交界处,常驻人口80万,外来农民工达120多万人,属于农民工的高密度集聚区。吴江多年来就构建全社会型农民工文化进行了探索。实践经验证明,在建设发展农民工文化的过程中,政府和社会首先要提供制度、政策等保障措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培育农民工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土壤。
近年来,吴江市政府印发的《吴江市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工作意见》、《吴江市建设工程项目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办法》等文件,从政策上保障了农民工的基本权益,使农民工在工作、医疗等方面享受到了和本地居民同等的待遇。不仅如此,吴江市还多渠道接收和安排农民工子女入学,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吴江市政府每年拨款200万元用于奖励办学水准较高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而只要拥有“五证”(原籍户口本、暂住证、租房合同及房产证、一年以上社保证明、出生证及预防接种证),农民工子女就能享受与本地孩子一样的读书权利。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在物质层面切实保障了农民工的权益,保证了农民工文化建设的实现基础。
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农民工生存状态的改善,促使其文化诉求日益提升,特别是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日益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他们对文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和期待。对此,吴江市政府部门、文化单位坚持“组织与制度齐抓,多部门协同”的组织领导体系,推进农民工文化建设由点到线、由线即面的立体化建设,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动农民工文化建设纵深发展。
以政府为主导,将农民工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吴江市、镇两级政府在制度、政策上建立了农民工文化活动机制,宣传文化部门在每年的文化活动规划中,将农民工文化活动列入了全市文化活动的考核体系。市里统一发文、统一部署、统一行动,要求各个部门和各单位重视农民工文化工作,各文化单位(馆、站)每年要有针对农民工开展文化活动的计划和安排。同时,吴江市以市级文化单位为龙头,建设了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在内的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并在各镇(区)陆续建设了文化广场。这些文化活动场所,为农民工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以文化职能部门为主体,为农民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吴江市首创的荣获“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的区域文化联动大型文艺巡演项目,是该市文化部门为广大农民工量身定制和精心打造的一道文化大餐。该项活动整合了吴江所辖的十个镇(区)的文化资源,每年4月至7月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联动巡回演出,农民工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带来了具有家乡地方特色的演出节目,既增强了演出效果,又增加了农民工参与都市文化活动的自信。通过均等化的文化服务,农民工树立起对社会的认同,并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人文关怀。
以企业为阵地,重视农民工文化生活。吴江市亨通集团作为全国线缆行业唯一进入中国500强的企业,员工中外来农民工占了很大的比例。在确定了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人才的理念后,该集团举办了多届文化艺术节,并定期出版《亨通人才》报、《亨通世界》季刊,提升了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吴江恒力集团成立的青年俱乐部,下设歌唱团、舞蹈队等多个艺术团队,这些文艺团队积极开展适应农民工特点和需求的文艺演出活动,调动起农民工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以社区为平台,积极组织技能培训,将农民工管理纳入社区管理范围,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随着“80后”“90后”农民工成为城市新生代劳动者,关爱新生代农民工即关心城市未来发展的理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为了促进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合,吴江市将社区作为载体,经常性地开展文化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劳动技能培训等,提高农民工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参与度。在培训形式上,坚持学历教育和培训并举,职前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在培训内容上,既有岗位技术培训,也有法律知识培训,涵盖了思想品质、职业技术、文化休闲等各个方面。如今,在吴江享受到政府买单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已达上万人。
吴江通过着力维护农民工经济权益、社会权益、政治权益和文化权益,使得农民工在身份上由农民转为市民,由过客转变为主人,促进了农民工留在吴江、建设吴江并最终扎根吴江成为新吴江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