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姚:四明阁里“天天演”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请问四明阁非遗展演馆在哪里?”在浙江省余姚市的龙山西麓广场,行人时常会碰到这样的询问。自2010年11月26日四明阁非遗展演馆开放以来,吸引参演的活动团队20多个,为广大观众演出越剧、姚剧、绍剧、京剧、黄梅戏、莲花落等各种戏曲近400场次,吸引观众6万余人次。

    打造非遗展示平台

    四明阁位于龙泉山南麓,是一座翘角两层楼阁,古朴大方,与附近的余姚博物馆相映成趣。该古建筑系2001年从酱园街拆迁于此重建,原是清朝道光年间的探花、主考官朱兰的藏书楼。2010年10月,经余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与市建设局协商,将四明阁作为非遗展示平台,委托市文化馆负责日常管理。

    根据四明阁建筑结构,余姚市文化馆将其二楼设为非遗展示静态区,常年举办非遗项目图片、实物展览;将一楼设为非遗展示动态区,作为非遗项目活动的场所,设置有展演舞台和可容纳近百人的观众席,并配备了音响、灯光等演出设备。

    据余姚市文化馆派驻四明阁的工作人员任萍介绍,动态区展演以弘扬非遗传统经典戏曲产品为主要内容,同时穿插一些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群众表演活动,在非遗保护与群众参与间良性互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当初,余姚市文化馆在四明阁为群众办展演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吸引来10多支戏曲团队前来演出,后经群众口口相传,参与活动的人数日益增多,展演效果也越来越明显,目前,每月活动场次保持在30场以上。余姚市文化馆不仅为群众提供业务上的指导,还专门聘请两位工作人员负责消防、安全和保洁、茶水供应等日常管理,让群众有宾至如归之感。

    “市文化馆把四明阁非遗展演馆办得有色有声。作为文化主管部门,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帮助他们,使之充分发挥文化均等普惠大众的作用。”余姚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熊培军对记者说。

    戏迷们的幸福生活

    四明阁的展演活动主要包括戏曲团队交流互动、戏曲戏迷PK赛、骨干专业辅导、中秋戏曲晚会、节假日戏曲专场演出、非遗培训班等。借助该平台,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不仅找到了拜师学艺的场所和老师,甚至有机会登台一展才艺。经常到四明阁赏戏的戏迷常喆说:“以前,戏迷朋友没有正规的演出场地,经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现在,我们真正找到‘家’的感觉。”

    “周六,‘戏迷欢乐会’阳明街道童心戏曲队;周日,余慈绍剧戏迷联谊会;周一,凤山街道宪卿弟社区戏曲队;周二,富巷社区戏曲队……”在四明阁的墙上,贴着一张当月的展演计划表。市文化馆根据团队演出需求,提前排定好表演日程,需要参加展演的团队,必须提前预约。

    今天,四明阁里,常年丝竹声声、曲调悠扬。很多市民已将这里当成平日休闲娱乐的场所,这里也产生了许多“铁杆”戏迷。

    四明阁开展的非遗展演活动引起各方关注。2011年9月,四明阁申报浙江省级非遗宣传展示基地,并于2012年2月正式获得命名。

    影响力的显著效应

    2011年,余姚市文化馆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超级戏迷戏曲大赛。大赛持续时间近半年,通过海选、复赛、热身赛、决赛等诸多环节,吸引300多名选手报名参赛、几千名观众热情捧场。比赛场场爆满,决赛门票更是一票难求。在大赛中脱颖而出的选手,因此有了更多的粉丝,也有了更多的展演机会。

    通过四明阁展演平台,不仅产生了戏迷心中的“明星”,还使不少业余戏曲团队迅速成长壮大。比如,余慈地区绍剧团就是由业余戏曲团队演变成为的民间职业剧团。今年4月1日晚,余慈地区绍剧团在市龙山剧院演出,共上演《龙虎斗·金殿争帅》、《龙虎斗·别家》、《龙凤锁·哭箱诉舅》等9出绍剧折子戏,闻讯而来的市民为了一睹风采,竞相求票。

    不少受益群众向余姚市文化馆送来了表达谢意的锦旗和书画作品等。面对群众的热情与褒奖,余姚市文化馆副馆长金晶不无感慨地说:“通过这个文化惠民平台,能让市民在享受文化生活中获得身心愉悦,从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能为群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感到很高兴。对于文化馆而言,我们还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报答群众对我们的支持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