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律动 化蛹为蝶——云南、宁夏两省区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纪实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一个是文化大省,拥有116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任务异常繁重,一个地处西北,文艺人才匮乏,文化市场也尚待培育……在我国国有文艺院团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中,云南、宁夏两省区虽然特色各异,发展基础迥然不同,却都交上了完美的答卷,实现了化蛹为蝶的蜕变。

    按时全面完成国有 文艺院团改革任务

    今年4月,云南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和云南省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举行成立揭牌仪式,标志着云南省花灯剧院和云南省话剧院这两家省级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云南6家省级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这肯定是一次阵痛,但我们坚信,只要能生产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些国有文艺院团也将有能力接受市场的检验。”云南省文化厅体改办负责人张颉介绍说,新成立的两家省级演艺企业将在继续履行公益性文化服务职能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内部机构设置,努力创作艺术“作品、产品和精品”;另一方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观众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以效益为目标”,结合旅游、影视制作等文化相关产业,努力做强演艺产品、做大演艺市场。

    据张颉介绍,截至今年6月,按照“转制一批、划转一批、撤销一批、保留一批”的改革要求,云南116家国有文艺院团,除明确保留的5家外,其余111家已全部完成改革任务,其中转制41家,划转58家,撤销12家。

    与云南相比,宁夏国有文艺院团虽然在数量上要少许多,但因地处经济、文化都相对薄弱的西北,这些文艺院团的生存环境更加艰难,其改革也并不轻松。在2009年开展宁夏话剧团转企改制试点、2010年银川市整合3个院团组建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的基础上,2011年,宁夏歌舞团、京剧团等7家单位“组团”成立宁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全区国有骨干文艺院团的全部转企改制。2012年,海原县文工团也实现转企改制,固原市秦腔剧团等5家市县文艺院团被撤销,至此,宁夏文艺院团改革任务全部完成。

    政府:扶上马再送一程

    转企改制绝不是将文艺院团推向市场便不管不问,如何帮助企业适应市场,解决改制文艺院团面临的实际困难,是云南、宁夏两省区政府在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思考的问题。

    2011年,云南省下发《关于加快全省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合理安置人员、加大财政扶持等配套政策;还出台了鼓励文艺精品创作、降低改制企业税收等优惠政策,既大力倡导院团在改革中创新发展,又为院团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各改革院团的原演职员工均得到合理安置,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许多院团的演出场地、设备配给、人员培养和财政扶持等实际问题都得到妥善解决。

    为保证改革平稳有力推进,宁夏也通过购买文化产品、公益性演出场次补贴、定向补助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文艺院团的支持力度。自治区一级每年购买公益性演出不低于800场次,同时将原来每场综合类演出的补助由2000元提高到1.2万元,戏曲类演出提高到1.5万元,凡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展演、比赛或政府组织的重大演出活动,财政部门都拨付专项资金予以保障。

    改制企业:努力增强 自身造血能力

    虽然有政府的大力扶持,但要在市场中真正生存下来,归根到底还要增强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因此如何开拓市场,实现企业自身良性循环成为改制院团面临的最大难题。

    银川艺术剧院是宁夏转企改制较早的院团,经过几年的实践,院团摸索出引进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成功文化企业和成熟文化项目,通过合资、合股、合作等方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模式,以破解在改制过程中融资难、创作投入大、营销体系不成熟不完善等困境。

    2011年9月,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与北京中青影艺文化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由银川艺术剧院国有资本控股的银川中青院线发展有限公司,将国内优秀的儿童舞台剧引进银川。截至日前,中青院线已经引进儿童剧《木偶奇遇记》、《白雪公主》、《历险恐龙岛》等,还创排了儿童杂技歌舞剧《小红帽》,推向市场后获得巨大成功。

    云南省花灯剧院的转制也颇具代表性。花灯剧是最具云南地方特色、根植于广大农村观众群体的地方戏种,单纯依靠市场生存的难度很大。在改革之初,云南省花灯剧院内部很多人不愿改、不想改,但剧院一系列开拓市场的举措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却渐渐让员工有了信心。

    除坚持“送戏下乡”外,剧团以多种方式签订演出合同、由下属各演出团在春节或重大节庆期间分赴昆明辖区内的郊县乡村开展演出,并积极投身于昆明市内的市场化运作,在云南知名的大舞台“艺术客厅”上演花灯戏。经过这些努力,极大提高了花灯艺术的市场知名度,2011年,剧院的农村舞台演出总收入超过40万元,在全国获大奖的花灯剧《梭罗寨》也进行了市场化运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