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化发展的主客观环境、背景和条件的不断变化,群众对于多元、多变、多样的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如何让百姓获得文化服务更加便捷?上海市文广局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过程中给出了答案和参考。
设施有保障 文化送到家
博物馆114家,美术馆32家,公共图书馆237个,文化馆245个(其中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03家),村(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5245个,工人文化宫19个,青少年活动中心等36所,容纳200人至1500人以上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近百个……上海市在建成硬件一流、环境一流、功能一流、保障一流的公共文化活动载体之外,还建成了全国领先的覆盖城乡、资源共享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形成了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此外,“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文广局还将推动建成和使用中华大艺术宫、上海历史博物馆等14项标志性重大文化硬件设施,实施文化遗产保 护工程、文化原创扶持工程等7项文化软件工程;并创新建立重大文化设施统一协调推动平台。
此外,以东方宣教中心、东方大讲坛、东方社区学校服务指导中心、东方社区信息苑、东方社区文艺指导中心为主体的“五个东方系列”文化服务配送系统真正做到了将文化“送到家”。这个文化配送系统不仅常常为基层、社区、农村提供节目、讲座、数字电影和文艺指导等服务,还围绕“农民工欢乐节”,组织了一系列演出和培训。而创新型的政府社会联动、事业企业并举、国企民营参与的文化内容供给平台成为上海文化服务建设的一大特色。目前该平台共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305家,实现了对所有街道、乡镇的全覆盖,服务人次超过1400万。
文化品种多 展示有品牌
高端、中端、低端文化品类互补;荧屏文化、舞台文化、广场文化互动——上海市一直坚持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文化诉求,积极开发和建立多种文化样式。在发展京昆、交响、芭蕾等高雅文化的同时,积极发展各类通俗文化、广场文化和小区文化等,让百姓在参与文化活动时享受文化快乐,在享受文化快乐中促进社会和谐。
开展原创剧节目的深度与精品创作,不断丰富都市文艺舞台。上海开始尝试利用政策及价格调控杠杆,引领市级高端文化场所降低票价门槛,让人民群众享受高水平文化大餐。在市图书馆,“一卡通”成为服务市民文化生活的新亮点,而同城三级图书馆更是实现了“通借通还”。目前该图书馆书刊入藏量已达720.32万册,基本满足了群众的读书需求,同时,基层图书馆、阅览室、农家书屋等需求资源建设也为群众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全市除图书馆外,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的免费开放也极大方便了百姓对文化产品的选择。
要想提升文化软实力,培育和打造品牌活动、品牌团队和品牌作品必不可少。目前,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东方大讲坛及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等文化活动品牌已经走向成熟,各具特色的一街镇一优品、一区县一精品、一行业一名品的文化创建活动也在不断推进。同时,群众文化活动项目,非职业优秀文艺团队和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也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加强。
后台很给力 支撑靠科技
在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和队伍组建方面,上海市有着自己的独特做法。在经费问题上,上海市不断推进制定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经费保障制度与办法,积极安排专项经费,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建设、基本运营和内容供给;同时改进公共文化财政投入方式,注重投入与产出效益,实施必要的审计核查和效益评估。 此外,还加强与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紧密合作,为文化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在队伍建设层面,以专业人员、文化社工和文化志愿者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已经成熟构建。这支有着良好素养、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服务队伍,保证了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需求。
现代文化建设不能忽略科技的作用。依托“三网融合”技术,建设公共文化数字传播系统,是上海市促进文化服务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依托该系统,不仅可以传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更可以提供点对点、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目前,上海市正逐步引入适宜推广的科技文化活动产品、多媒体技术,创设新颖的科技文化活动阵地与项目,促进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政府职能的积极转变。由上海市委宣传部统筹,多个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的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在探索社会化专业化运行管理体制的同时,对部分公共文化设施实行了委托管理。近年来,上海先后有10个区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区,17个街镇被命名为全国先进社区,21个地区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群众文化共获国家级奖771项,有20个被评为“上海市群众文化特色活动项目(区域)”,41个群文团队被授予“上海市非职业优秀文艺团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