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流金,书香四溢。走过9个年头的上海书展15日在上海展览中心正式拉开大幕。虽然气象台一早发布了黄色高温预警,但仍吸引大批市民蜂拥入场。
书展定于上午9点开幕,8点就有人在排队等待入场,与参观者同样早到的还有本届书展的100位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四处奔走,熟悉场馆分布,做足功课。
主办书展的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表示,持续7天的书展汇聚中国各地逾15万种图书、近500家出版社以及460余场读书活动。
与此同时,今届书展特别邀请了海内外300余位知名大师、学者名家担任讲者,其中最受关注包括英国新锐作家邓索恩、大卫 米歇尔,日本作家阿刀田高和丝山秋子,台湾“最会说故事”的导演、编剧吴念真、马来西亚女作家黎紫书等。
规模越来越庞大、影响也越来越大的上海书展为满足各类读者独特口味不断前行。“我就喜欢台湾美食、手工类书籍。”选购如《主厨经典菜单》等数本台湾图书的上海市民朱礼冰兴奋地说。
台湾图书一直以其装帧精美、内容贴心著称,尽管价格不菲,但拥趸者不在少数。特意从杭州赶来的大学生葛嘉宏毫不讳言,就冲着台版小说而来。
首次亮相上海书展的日本原版最新漫画轻小说展柜前被读者挤爆。什么是轻小说?上海外文书店日文部负责人葛晓钧介绍说,这是日本流行的图书形式,主打校园风,大多会被改变成动漫作品,轻松搞笑,引入中国后,同样受到中学生的喜爱。说话间,17岁的浦涵急冲冲来到展柜前,一口气买了3套。他说,现在学日文的人不少,漫画轻小说又能学习语言,又有视觉享受,以前苦于缺少正规渠道购买,书展满足了他的喜好。
除了契合读者喜好的书,以个性定制为看点的“理想书房”也首次进驻上海书展。200多平米的空间,针对家庭、白领、少儿、企业家四类人群被各类书橱分割成四个不同区域,书橱书架上摆放着针对四类不同人群适合的图书,不少读者对此兴趣十足,驻足观看。
推出“理想书房”的上海复星书刊发行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秦立德表示,这是鼓励人们重返书房进行“深度阅读”,营造书架、藏书、书房为一体的理想生活理念。“理想书房不仅为读者量身推荐书目,还可直接将书房搬到家中。如果读者有兴趣,书橱、书本一并购下,约需要人民币20万元。”
楚天都市报:莫言称微博像快速消费品:快速生产,快速覆灭
昨日2012上海书展开幕,一场名为“文学创作与阅读生活”的论坛,邀请王安忆、莫言、刘震云、毕飞宇四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谈文论道。
文学写作,既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描摹,也是构建精神世界的漫长征程。对写作者来说,这是语句、经验和意志的消耗;对阅读者来说,这是心灵碰撞和自我发现的旅程。四位茅盾文学奖得主有怎样的阅读体验?本报记者带你现场聆听。
谈阅读
或睿智,或形象,或幽默
阅读是个老话题,四位茅盾文学奖得主谈书论道,或睿智,或形象,或幽默,引发阵阵喝彩。
凭借《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莫言回忆儿时读书年代,说书得来不易,所以读起来废寝忘食,阅读快感很强。但后来书的选择余地多了,自己反而读得少了,所以近年来开始“做减法”,每年清理出一批书,只在书架上留下经典。
凭借《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王安忆,认为“一个人喜欢文字,他的生活会更有趣”。王安忆坦言自己有非常顽固的阅读癖好,并且一定会在纸质上进行,“因为材质不同,实质会很不相同。”
作家毕飞宇凭借《推拿》也曾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昨日他借奥运会跳远项目的“走步式”跳法,形象地道出自己对读者阅读的期望。他说,美国教练训练队员跳“走步式”跳法时,要先用弹簧垫让队员感受跳远腾空的美好感受,阅读也一样,要让人爱上阅读,要先感受最美好的阅读感觉。
而当天最具喜感的发言,要数作家刘震云的“书名纠结论”了。刘震云曾凭《一句顶一万句》斩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昨日他坦言其新作《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潘金莲”三个字,近来让他“不太安逸”,并戏谑当时起书名的原因,“此书名的灵感来自‘丰乳肥臀’,因为同样具有煽动性,另外就是出版社认为将他的名字和潘金莲放在一起很有‘看点’,对书的发行好。”
谈写作
快速消费品论PK支持公共写作
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普及,微博、博客等大众写作成为新的潮流。四位作家对此有什么看法?
莫言幽默回答,自己去年开了微博,几天粉丝竟然达到了几百万,当时还有点小得意,后来朋友告诉他,大部分是“僵粉”,实际关注的也就百八十人。他说,自己也写了不少微博,很快写,很快就忘记了,“就像快速消费品,快速生产,快速覆灭。”王安忆也不无忧虑的表示,文字本身是虚无的东西,而没有纸质载体时,恐怕会更加虚无。她坚持纸质阅读,纸质写作,“工具是可以体现实质的。大众写作,速度快了,也会变得粗糙。”
而刘震云和毕飞宇,则对新潮事物表示了肯定。刘震云认为,至少它让“过去少数人知道的事情,现在多数人都知道了。”而毕飞宇则表示,自己一直是大众写作的支持者,并将“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公共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