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过半,电影暑期档也将临近尾声,之前关于上半年国产电影的梳理总结让业内感慨:在好莱坞大片的冲击下,国产电影票房同比下降,难以与之抗衡。可见国产电影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近日,华影公司在北京举办了“优秀国产电影占据主流市场动员大会”,邀请片方对8月下旬之后上映的新片进行推介,并请制片、发行和放映方代表深入交流研讨,充分挖掘影片卖点,合理安排档期,规避档期撞车的现象。会上,对《白鹿原》、《血滴子》、《王的盛宴》等26部国产新片进行了集中推介,片方代表与院线代表针对电影宣传、上映档期谈出各自的看法,殊不知,观众选择何时观看何种电影,其中仍有市场秘诀。
绝招一:片名很重要
会上26部推介的影片不乏大明星、大制作,片方代表多是强调其主创阵容,然而对于中小成本影片来说,明星和制作班底虽未必为观众耳熟能详,但从营销宣传的最初,就应该从片名做文章。影片《白鹿原》的宣传团队介绍该片营销方案时提出,宣传的第一阶段即是告诉观众什么是“白鹿原”,通过概念海报以及预告片等宣传,令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从熟悉小说《白鹿原》到熟悉影片《白鹿原》的概念转化。实际上,国产电影因片名营销不得力的例子有很多,像去年中小成本的诚意之作《钢的琴》,因片名不够吸引人曾引发一场争议,而电影《赛德克·巴莱》也因为片名令观众不解影片内涵而失去观看兴趣。
在院线方看来,片名的好坏是电影最基本的营销,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群飞说:“因为观众进影院看电影,多半是会临时选片,在这种情况下,电影片名给观众的印象是最基本、最直观的,片名就十分重要。”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院线代表的认同,万达院线副总经理刘歌表示,国产电影实际上一直在片名以及电影海报的宣传上有所欠缺,无论故事讲得如何精彩,如果不能在片名上出奇讨巧,还是会令影片在宣传的最初表现逊色。一些中小制作的影片由于制作费用有限,在影片宣发阶段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费用,对此,百老汇中国区总经理姜伟说:“中小成本电影也许没有更多的钱来做宣传,但其实片名就是电影的一种自我宣传。”
绝招二:档期要合适
实际上,从上半年的影市来看,国产电影一是受到好莱坞大片拍片挤压,其次国产电影扎堆儿上映,票房同样不理想。由于下半年马上赶上国庆档期,很多电影选择了该档期上映,对于院线来说又太过拥挤。华影此次举行新片推介,也是希望在制片、发行、放映产业链上彼此能够沟通,对档期的宣发策略进行深入研讨。合适的档期对于一部电影的票房来说很重要,但院线代表们也表示,虽然传统意义上存在暑期档、国庆档、贺岁档等档期,但好的档期不是绝对的。像今年的三四月份,虽然是传统的淡季,但因上映《泰坦尼克号3D》等好莱坞大片而获得高票房。
浙江时代院线副总经理伍少康认为,电影制作方可以为影片量身打造合适的档期,这样的排期可以成为推动国产影片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样对院线来说也可以有合理的安排。很多院线经理抱怨,片方没有提前主动将影片的上映日期告知院线方面,而他们只好通过网络以及媒体宣传才得知各个影片的上映日期,这一点非常不利于影院的排片计划。对此黄群飞表示,“好莱坞电影公司拍摄的影片档期从开拍之日就定下来,而且不会改变,以上映倒计时来宣传,这样在观众心中形成期待,建议国内商业大片也能够固定档期。”他认为,影片的档期越早确定越好,这样影片的制作和营销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如果任意挪档期,对观众是一种伤害,他们会无所适从。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发行总监杨文灿说,有的片方任意修改档期,有的是临时插队,这样只会造成“上也匆匆,下也匆匆”。
绝招三:尊重市场规律
对于国产电影如何赢得观众的问题上,片方首先要制作出高质量的电影,其次发行、放映方面要选择良好的宣发方式,对此上海联合电影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认为,如今的国产电影数量非常大,从前如果说院线排片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话,如今就变成了“巧妇也难为有米之炊”。“影片数量太多必然会对整体市场的票房有利,但对每一部影片可能产生的票房会产生不利。如放映时间以及空间的压缩、观众人次的分流必定会导致票房最终的摊薄。”吴鹤沪表示,之前有媒体报道“国产片保护月”的说法,尽管这一说法并没有明确的条文证明存在,但从整体影市情况来看,6月份最后一部分账大片是《勇敢传说》,之后7月27日上映了《冰川时代4》,整整一个月之后,8月27日两部好莱坞大片将映,实际上这整整一个月可算做国产电影的保护月。吴鹤沪告诉记者,其实还是应该将国产电影交给市场,让市场来选择影片,所谓的“国产片保护月”千万别变成好莱坞大片保护月。因此他认为,像此次推介会这样的形式非常好地解决了影片面向市场时的问题,由于片方单纯从制作出发,对于影片的宣发多有“自恋”情结,而忽略了同档期其他电影以及所面对的整个电影市场的情况,因此片方和发行方以及院线方能够彼此沟通,将影片的卖点以及不足充分展示出来,以便形成对应的营销方案,这样才符合市场规律,才能够有效地将影片推向市场。
正如有片方代表在推介影片时提到,如今“好酒也怕巷子深”,虽然一部影片少不了大明星、大制作、大投入,但面对市场的时候,依然忐忑紧张。由于导演在很大程度上对艺术的理解高于对市场的理解,有时对影片的取舍大都在保留艺术性强的那部分。对此院线代表提出,其实类似这种影片制作方、发行方和放映方上下沟通的方式应该在影片拍摄最初就要进行,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影片的拍摄方向。“等片子拍出来拿给院线已经太迟了,因为我们也只能根据档期、宣传、片名提提建议。如果电影要面对市场,那么希望征求市场方的环节要前置,这样就会减少很多的风险。”黄群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