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年,上海将培育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文化科技企业,打造文化科技龙头企业20家,骨干企业100家;建成数字化网络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市、区两级图书馆和全市主要博物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完成全市250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数字化改造……”上海市文化和科技融合推进大会8月22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会上发布的 《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对近期文化科技工作做出全面部署。专家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上海的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大张江”经验
当天的会上,科技部高新司司长赵玉海为获得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上海张江授牌。
据介绍,2011年张江高新区文化产业总产值达329.66亿元,其中网络文化总产值达96亿元、动漫游戏总产值达128亿元,文化产业已经逐渐成为“大张江”的一张亮丽名片。
张江高新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他们依托科技优势,大力推动自主创新。通过点、线、面3个层次整体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在点上开展文化科技融合关键技术突破工程,在线上开展贯穿文化生命周期的文化科技创新亮点工程,在面上推进文化科技跨界人才培养、文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文化科技骨干企业培育、文化科技融合统计体系建立,最终形成门类齐全、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张江吸引到了众多致力于文化科技创新的企业前来落户,其核心园相继被认定为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形成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的发展高地。盛大文学、中国移动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借助于先进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拓展出业务发展的新空间,并迅速在文化产业领域占据有利地位。
事实上,张江高新区是上海文化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依托部市合作和市区联动机制,通过政策激励等有效措施,近年来,上海文化科技融合的新兴业态增势明显,文化科技创新体系雏形初现,科技带动效应显著,核心技术和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上海建成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打造了影视制作、多媒体、版权交易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培育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科技企业。
推动“四屏”“两台”“一网” 的技术创新
尽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上海对于自身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中的不足有着清醒的认识:从国际发展趋势及国家战略需求来看,上海科技和文化的融合还存在一定不足,缺乏顶层设计和工作机制,缺乏文化装备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缺乏规模、品牌、活力兼具的文化科技企业,缺乏文化科技融合的跨界人才。
为了更好地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市科委联合制定了《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2-2015)》。《行动计划》提出,要围绕促进上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国际文化大都市和设计之都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上海文化和科技相互融合,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调整和优化,加快新兴业态的培育和发展。
根据《行动计划》,到2015年,上海将突破一批满足文化发展需要的共性关键技术,打造系列体现国际大都市特色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示范工程,实现若干关键文化产品和装备的升级和国产化;培育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文化科技企业,打造文化科技龙头企业20家,骨干企业100家,上市企业5至7家,年产值达10亿元的企业5家;积极培养和引进各类文化科技跨界技能人才、管理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建立一批文化科技跨界人才培养基地,评定一批文化科技跨界人才。
而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上海将围绕文化消费主战场的“四屏”“两台”和“一网”,重点打造一批以提升技术支撑、激活文化创作和丰富展现形式等覆盖文化产品创新链的创新示范工程。“四屏”从小到大分别指“手持终端屏、电脑屏、电视屏和电影屏”,“两台”是指“新舞台和设计台”,“一网”则是指“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网”。涉及互联网原创影视创作及传播、数字媒体与文化艺术融合应用、支撑现代设计产业链的公共服务、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等七大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示范工程。
构建三大支撑体系
上海市委宣传部在解读《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时表示,今后,在国家层面,上海将依托国家部委开展部市合作,紧密对接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战略,争取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落户上海。市级层面,建立由市委宣传部、市科委牵头,市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市文化科技融合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决策部署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重大规划和重大项目,促进文化和科技跨行业、跨部门渗透融合。市区层面,健全市区联动机制,引导各区县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文化科技融合产业集群。
此外,上海将从文化科技企业、跨界人才和公共服务平台等要素入手,加快形成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支撑体系。包括通过引导和支持文化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骨干文化科技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等措施,提升文化科技企业技术研发能力;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文化与技术、管理相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重点加快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文化科技跨界人才培养等,培养文化科技跨界人才;通过加强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动文化科技企业用足用好上海“营改增”改革试点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优化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