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的“十八大” 草根文化显“风流”

来源: 经济日报

8月6日,夕阳余晖下,湖南省常德市群众文艺“百团大赛”决赛角逐到第二十八场,84支民间艺术团登场献艺——从今年3月开始,洞庭湖区的湖南省常德市乡乡村村的每个角落都擂响了“百团大赛”的战鼓,近千支民间艺术团队的40000余人,都是来自农村的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表演,让美丽的常德城处处洋溢着欢乐。

    常德是全国有名的民间文艺之乡,常德汉剧、澧州荆河戏、常德丝弦等均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民间演艺市场常年活跃着近3000个非专业文艺团体,其中仅各类农村演艺团体就达2000多家,从业的“两栖农民”达10万人,并逐渐形成了一镇一品的文化特色。如桃源县九溪乡是有名的“板龙灯之乡”;鼎城区草坪镇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管乐是其特色;周家店镇民间铜管乐表演、饶天坪镇的舞龙舞狮表演、斗姆湖镇的腰鼓表演、澧州的大鼓、石门罗坪的薅草锣鼓,等等,均成为当地的文化特产。

    这次“百团大赛”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比赛方式:老百姓自己演、演老百姓自己的事、演给老百姓看。比赛以开放式广场为舞台,以单个群众文艺团体40分钟以上节目集中会演为基本形式,由乡、县、市3级分别组织,层层选送,给民众一个充分展示才艺、自娱自乐的大舞台。比赛的评委除了来自常德市群艺馆、戏剧家协会、舞蹈家协会、音乐家协会、曲艺家协会、朗诵演讲协会的6名专家外,每场比赛前还在现场选出3名观众评委。

    “百团大赛”激发了群众投身文化的热情。从“百团大赛”刚启动就变成了“千团大赛”即可见一斑。桃源县九溪乡民间艺人黄春阳告诉记者,他们乡基本上人人都是演员,唱曲的,跳舞的,杂耍的,都有那么几手功夫活。比赛中,“夫妻连”、“父子兵”、“亲友团”齐登台的现象比比皆是。鼎城区周家店镇皇家艺术团60岁的魏林甫一家,便有8名成员参赛;魏先萍一家则是三代人齐登台,80岁的父亲与女婿同台演出《四季农耕乐》,魏先萍则和儿子表演自编自导的大鼓《改革30年颂》,“魏家班”一溜20来号人,站在台上,气势十足。

    “百团大赛”也激发了基层文艺工作者为大众服务的激情。这些基层文艺工作者大多来自农村、服务农村,善于寻求文化规律和农民文化需求的结合点,从民间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从外界流行艺术中吸收养分,根据本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自编、自导、自演节目。据悉,本次“百团大赛”创编节目达到2000多个,极大地丰富了本土的节目库。

    城里人难得一见的傩戏、夯歌、九子鞭等艺术形式,也活跃在“百团大赛”的舞台,人们有幸体会到古老文化的魅力,在传统文化中品出了时代新韵。

    “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早晨出门三声喊,黑哒回来喊三声,忧愁抛到九霄云……”70多岁的李育南一曲原生态、纯净的土家山歌,让城里人惊为天籁之音。老人是土家山歌的传承人,为了进城“推销”土家“文化特产”,他带领着石门罗坪何家裕村艺术代表团的团员们辛苦奋战,经过层层筛选,顺利打入决赛,终于把土家山歌从罗坪大山唱到了城里的决赛大舞台。让李育南感到格外高兴的是,好消息很快从省城传来:石门县土家山歌已纳入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传承古老文化的同时,民间艺人们还“旧瓶装新酒”,借助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将法治建设、廉政建设、善德文化等融入其间,在潜移默化中引起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 

    澧县梦溪新星歌舞团选送的小品《爱的彩头》,讲述的是当地一个老人将弃婴抚养成人的真实故事。每次遇到难以决定的事情,父亲就要女儿“抽彩头”,早被父亲安排好了的彩头,每一次抽出来都是好的。即使最后女儿发现了彩头里的秘密,父亲还是不忘告诉女儿要坚信那个“好彩头”。台下观众挂着眼泪热烈鼓掌,并激动地说,“通过这个节目我们知道了,人人都有关爱之心,社会才能稳定,家庭才能安定”。

    鼎城尧天坪镇金峰艺术团选送的常德丝弦《好人龙金香》,歌唱的是善德公民龙金香奉献爱心的事迹,倡导人们积善行德;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龙虎桥社区选送的小品《八月的阳光》,演绎的是资助困难服刑人员的故事,引导社会关爱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