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彰显文明之魂 让人民乐享文化硕果——公共文化建设的苏州探索

来源: 中国文化报

2500多年的建城史,赋予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身为江南的“鱼米之乡”,苏州又有着坚实的经济基础。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便演绎出苏州经济与文化互动发展、共同繁荣的交响乐章。

    2011年,苏州市成功入选首批31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名单。一年来,他们用改革破解新难题,用创新谋求新突破,积极推进公共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如今,美丽的苏州城里处处呈现着公共文化繁荣发展的景象:文化基础设施全面覆盖、文化资源阵地不断延伸、群众文化活动高潮迭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苏州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共文化设施日益完善 城乡文化资源无缝对接

    苏州城市因文化而闻名,苏州经济因文化而繁荣,苏州人民因文化而儒雅。不断推进建设的公共文化硬件设施是苏州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石。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一是标志性文化设施项目加快推进。苏州美术馆新馆、苏州市文化馆新馆、苏州名人馆、苏州评弹学校新校、常熟市江南文化展示馆、太仓市图书馆新馆等一批市、县级市(区)级重点文化设施先后建成并对外开放。全市共有县(区)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2个,均为国家一级馆;文化馆国家一级馆12个;市及县(区)级博物馆、纪念馆42个,美术馆11个。二是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基层文化阵地的“建管用”机制不断完善。2011年初,苏州市文化、民政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见》,并结合《苏州市基层文化标准化建设评选和命名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命名一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优秀、合格文化站、村(社区),稳步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的设置率和达标率。截止到2011年底,全市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为0.24平方米,基本实现公益性文化设施市、县级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苏州模式”不断完善。根据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的《苏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加快构建由市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和县级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组成的,资源共享、协同采编、统一检索、一卡通用、覆盖城乡的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有市级总馆1个,县级市(区)级总馆7个,分馆131个,各县级市建制镇、非建制镇图书馆分馆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

    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建设加快实施。一是全面启动苏州市下辖5个县级市行政村“四位一体”(村图书室、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文化信息共享)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到2012年底基本实现全覆盖。二是积极建设“公共文化有线数字互动平台”,借助有线数字网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到客厅。三是全力推进区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支中心建设及社区(村)级基层点全覆盖建设,确保城乡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数字文化信息资源等服务。

    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多彩 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硕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具体体现。在全市完善的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基础上,苏州通过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公共文化需求。

    一是群众文艺“群星璀璨”工程。统筹开展以“我们的节日”、“天天有”、市直舞台艺术“四进工程”和“城区各广场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文化惠民活动,全市年均开展的各类公益性惠民展演展示活动3万次,惠及农村及社区群众累计突破5000万人次。年均为基层送书10万余册、送戏3000余场次、送电影1.5万场次。

    二是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工程。依托“江河湖海”兼具的水文化资源和“吴文化”独特优势,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文化节庆活动,成功承办了两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和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中国农民文艺会演等一大批品牌节庆活动;苏州所辖的各市(县)、区也形成了诸如“长江文化艺术节”“江南文化节”“郑和航海节”“运河文化节”“太湖文化论坛”等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品牌。此外,每年一届的苏州阅读节,自2006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六届,共举办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3600余项,参与读者1700余万人次,已成为推动全民阅读、营造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抓手。苏州市委、市政府也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民阅读活动先进单位”。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中,苏州市以十大类28个项目位列江苏省第一,获评数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

    三是群文创作“精品打造”工程。苏州市文化馆小品《寻家短信》参加了文化部、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共同主办的《温暖之春》——2012年慰问全国农民工春节晚会,这是继2009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开幕式演出和2010年北京五棵松体育馆《我们的节日——群星奖优秀节目2011年春节慰问外来务工者文艺晚会》后,苏州市群文作品连续第三年登上首都大舞台,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截至目前,苏州共有10个群文作品获得群星奖殊荣。全市每年举办的“群众文艺大汇演”,为近4000支民间业余文艺团队展示成果提供平台,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

    四是外来务工人员“文化共享”工程。全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的各级国有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不断丰富免费开放的内容和形式,积极引导外来务工人员走进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各类公益性文化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艺术辅导培训、图书阅读、艺术鉴赏等服务。2011年底,成功举办“迎新年——新苏州人优秀新节目展演”,精选了来自全市的18个作品,近300名外来务工人员参加,涵盖了歌舞、小品、戏曲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展示艺术风采的良好平台。另外还制定了《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指南》(城区),确定了面向包括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在内的基本文化服务内容和量化指标,并免费向外来务工人员派发。

    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日益壮大

    从2008年起,苏州连续三年开展了两轮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培训,来自各县级市(区)共1570余人参加培训,基本实现了基层文化从业人员培训全覆盖。在此基础上,2011年3月,苏州市文化、人事部门联合出台《进一步落实〈苏州市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的意见》,建立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跟踪管理机制。2011年全年培训基层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5批共1212人次,非遗保护从业人员2批共180人次。下发了《贯彻〈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新路径。

    此外,在工作机制上,苏州市构建起党委政府领导,文化等有关部门联手,专家委员会参与,联络员网络体系协作、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支撑的“五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并研究制定了苏州公共文化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系统构建涵盖财政投入,组织保障,重大文化项目,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标准及考核测评县(区)公共文化建设进展的指标体系,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和长效机制,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效。苏州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使公共文化事业驶入快车道:张家港市开展了“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常熟市开展文化主管部门与各镇(街道)的挂钩结对共建活动、昆山市制定和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评价激励机制、吴江市开展创建达标督查工作……全市开拓创新,不断健全完善公共文化建设体制机制。

    文化是苏州的“第一优势”,也是苏州发展的“第一资源”。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苏州“十二五”期间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打造“文化苏州”城市品牌的重大机遇。无数实践已经证明: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必能促进经济硬实力的提升,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苏州正在开辟一条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发展之路和特色之路,也必能在公共文化的丰厚土壤上,塑造出现代城市的文明之魂。

    百花扎根沃土 艺术源自人民——记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城市群文展演开幕演出《人间新天堂》

    弦索叮咚,歌声婉转,吴韵流长。8月31日晚,“大地情深”——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城市群众文化进京展演在北京21世纪剧院拉开帷幕,首场演出——江苏省苏州市群众文化专场《人间新天堂》取得圆满成功。

    作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苏州精心打造的这场开幕演出《人间新天堂》精彩纷呈。整台节目有机结合了评弹、古琴、江南丝竹、白茆山歌、打连厢等苏州优秀传统民间文化代表作元素,汇集歌舞、小品、戏曲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充分展示了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成果,让首都观众领略到了苏州古韵今风相融相契的城市风貌和“双面绣城市”的文化精髓。

    如何在一台80多分钟的文艺演出中诠释城市文化、表现城市形象、传播城市精神,这是《人间新天堂》主创团队从最初便认真思考的问题。回想苏州市自2011年初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苏州市“十二五”时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创“文化发展黄金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和重大机遇。一年多来,苏州全市上下凝心聚力,齐抓共管,创新思路、全心为民,全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发展的公共文化事业让1000万苏州市民体会着文化的幸福感,我们既要在专场演出中突出表现苏州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传承创新,更要以人为本,让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突出群众性和地域特色。”苏州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嵘介绍到。

    细品《人间新天堂》的11个节目,每个都让人回味无穷。情景表演《月到枫桥》秀出苏州如诗如画的千年文韵;民俗舞蹈《水乡节庆》让人看到了苏州百姓创造文化的智慧和一部鲜活生动的苏州历史;小品《回家过年》让观众由衷敬佩“新苏州人”——新时代农民工兄弟的朴实与美德;评弹表演唱《城乡新景》则用苏州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讲述现代苏州的城乡一体化新貌……据了解,当晚参加演出的250余位演员全部来自苏州市各业余文艺团队,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5岁,最大的已有80岁高龄。

    颇受观众欢迎的《水乡风情·湖塘声色》是一个反映苏州农民在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共享社会文明发展硕果的节目,由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市文化馆舞蹈队选送。节目采用专门描写江南农民劳作场景的经典曲目《采红菱》做背景音乐,充分表现了水乡的朴质、俏皮与生动,使观众在熟悉的旋律中了解苏州的地域文化。

    苏州市金阊区手拉手民星艺术团、苏州市工业园区胜浦镇文体站、苏州市沧浪区新百花龙灯队联袂演出的民间乡俗节目《水乡节庆》带领观众走进江南小镇,感受风土人情。金阊区手拉手民星艺术团的俞解幸告诉记者,借全市公共文化建设的东风,民星艺术团在几年时间内从十几人发展到四五十人,既有舞蹈队也有鼓乐队。团员们都来自周边社区,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都坚持每周两次排练。就这样,大家从“艺术的门外汉”到通晓各类舞蹈知识,有了文化活动的滋养,大伙儿的生活也越来越开心,一个个精彩的舞蹈节目也在欢笑与幸福中诞生。

    少儿歌舞《舂米飘香》是苏州常熟市少年之家“朝阳花”舞蹈团带来的节目,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少年之家“朝阳花”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常熟百姓心中。进入新世纪以来,少年之家率先以组建少儿舞蹈团,重新拾起已有30多年历史的“朝阳花”这个常熟群众艺术的品牌,积极开展培训和活动。舞蹈团的孩子们除了参加日常培训,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演出和比赛活动。2007年,舞蹈《绿色畅想》曾参加“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第三届全国儿童少年舞蹈大赛”,一举夺得金奖;2010年,舞蹈《偶趣》在第十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获金奖;2010年,音乐剧《诺言》获第三届“校园时代”全国青少年才艺电视展演活动录像评比金奖;2011年,舞蹈《雏鹰展翅》又应邀参加了中国艺术教育学院、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中国民族民间舞等级考试中心在深圳和中国香港两地联合举办的 “2011年全国优秀节目展演”,荣获优秀展演金奖。

    张家港市艺术中心的朱桥宏带来的唢呐独奏《丰收之乐》掀起晚会高潮,这位37岁的优秀演奏员是苏州多场群众演出中的明星,他用唢呐和口技赢得满堂彩。舞蹈·快板演出《群星璀璨》、评弹·说唱《城乡新景》等节目则用乐器表达百姓心中对幸福生活的歌颂和赞美,颇具感染力。

    苏州市文化馆戏剧队带来的小品《回家过年》和常熟市文化馆表演的锡剧小戏《追鱼》用剧情感动观众,带着清新泥土味儿的小戏小品广受观众好评。两个节目从创作到演出全部来源于基层,产生于群众,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原则和文化建设面向基层、重心下移的导向,体现出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主体的工作思想。

    最后压轴出场的音诗画《人间新天堂》由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市文化馆舞蹈队和苏州市“江南美”老年服饰表演队共同带来。“江南美”服饰表演艺术团成立于2002年12月,由离退休干部、医生、教师等成员组成,目前有团员45名,平均年龄58岁,最年长的已过80岁。大家说,要用自己的美装点苏州城。10多年来,“江南美”的演出已超过100余场,在全国中老年服饰大赛中取得多项大奖,如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举办的江、浙赛区服饰类比赛中获一等奖。在苏州市举办的各种大型活动中,总不乏“江南美”的俏丽身影,如“世界遗产大会”“国际民间艺术节”“第六届全国运动会”“ 太湖论坛文艺演出”“世界滑轮比赛”等。最令团员们感到光荣的,是他们还参加过多次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如2009年“中、日、韩三国服饰文化交流”等。

    精彩纷呈的演出是苏州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缩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公共文化服务,正渐渐成为苏州城市软实力的中坚。据了解,截至2011年底,苏州全市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为0.24平方米,基本实现公益性文化设施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全市年均开展的各类公益性惠民展演展示活动3万次,惠及农村及社区群众累计突破5000万人次。年均为基层送书10万余册、送戏3000余场次、送电影1.5万场次。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百花扎根沃土,艺术源自人民。苏州正在大力建设一座文化与经济并进、传承与创新并重的“人间新天堂”,千千万万的苏州市民也定会在大力推进的各项公共文化建设中共享文化硕果,收获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