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将办好文化惠民实事纳入民生实事,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让基层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今年三月初,山东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联合公布了2012年“文化惠民、服务群众”12件实事,并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目前,各件实事全面展开、扎实推进,受到基层群众热情赞誉和广泛好评。
把握群众需求,解决基层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从基层文化建设实际出发,从群众愿望诉求入手,抓住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急需解决的事情,着力解决基层文化建设的“基本设施、基本队伍、基本保障、基本服务”等基本问题。去年以来,山东宣传文化系统深入开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广泛开展“三问于民”意见建议公开征集活动,共征集群众建言献策1.3万余条,从中筛选出群众期盼解决而政府有能力做到的“文化惠民、服务群众”12件实事,使文化惠民实事接地气、合民意。这12件实事是:1、集中力量为1万个村(居)建设完善文化大院;2、为20万户未通达有线电视的海岛、渔区、湖区、林区、边远农村和山区群众安装直播卫星接收装置;3、为56个没有数字影院的县(市)新建数字影院;4、为1.5万家农家书屋更新和添加新书、报刊;5、为175所乡镇中心学校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为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提供基本依托;6、推动实现全省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7、为农村(社区)群众免费送戏1万场;8、为10万农民工赠送城市文化消费优惠卡(券),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增加基层文化供给;9、为全省百家国有文艺院团配置流动舞台车;10、为500个庄户剧团更新配备演出器材,改善文化服务基本条件,提高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11、扶持1000位“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12、免费培训1万名基层文艺骨干,充分发挥基层文化能人的作用,为文化人才施展才华提供舞台。这些实事在基本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全覆盖基础上,以打造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为目标,着力健全完善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发挥文化设施的效能。
坚持政府主导,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农村倾斜。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公共财政作用,促进社会积极参与,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一是强化投入保障。筹集省以上各类财政资金1.8亿元,带动各级和社会资金10多亿元,投入12件实事。各级财政按照分级负担、比例配套的原则,制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灵活采取以奖代补、赠送设备等方式,为文化惠民实事提供资金保障。省财政安排专门资金,对省直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免费开放所需经费予以保障,对各地免费开放做得好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予以奖励,目前全省“三馆一站”已全部实现免费接纳、免费办证、免费参加活动的目标。对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对年底验收合格的每个文化大院奖励1万元。利用彩票公益金支持,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对农民工购书、看电影等文化消费,实行财政补贴。二是调动社会力量。开展“城乡牵手共建”行动,推动党政机关、文明单位、企业与农村进行结对帮扶。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建立公共文化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捐助文化事业。采取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实事项目。数字影院建设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组织投资建设,实现互惠共赢;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发挥网络公司、家电销售企业的作用,将直播卫星接收设施纳入家电销售服务体系。三是整合工作资源。12件实事涉及财政、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多个部门,省里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加强省直部门横向沟通和省市县纵向衔接,每件实事确定牵头部门和实施单位,落实配套资金,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坚持群众标准,确保文化惠民实事办实办好。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办实事的根本标准,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全过程接受群众的监督,确保实事落实到位,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一是强化推进措施。省里成立“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领导小组,下设资金保障组、文化组、广播影视组、新闻出版组,加强统一协调。制定印发了“文化惠民、服务群众”12件实事责任分工及工作方案,确定了12件实事的责任单位,明确了实事内容、实施方式、工作标准和工作进度。每件实事都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省直有关部门与各市签订责任书,各责任单位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责任落实到岗到人,把实事办到实处。二是强化组织保障。各市县把12件实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纳入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纳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创建工作考评指标体系,强力推进实事落实。三是强化督查考核。严把办实事质量关,进度服从质量,加强督促检查和日常调度,对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及时宣传鼓励,对完成较差的进行批评整改。年终对12件实事推进情况进行抽查,年底进行统一检查验收和考核总结。四是强化群众监督。定期公布实事推进情况,增强办实事的透明度,全过程接受群众监督,办实事结果向社会公示,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评判。目前已举办两次专题新闻发布会,将实事推进情况向社会公开发布。省“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领导小组将专门对12件实事推进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文化惠民实事为了群众去抓,依靠群众去办,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了共建共享的良好工作局面。
短评:办好文化惠民实事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山东等地集中力量办好文化惠民实事,从细微处入手,从具体事抓起,桩桩贴切、件件务实,深受基层群众欢迎,为各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供了有益借鉴。
文化惠民,首先要听民声问民需。“民之所需、政之所为。”文化惠民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必须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只有听民声、问民需,才能合民情、顺民意。如果只管供给不问需求、只管实施不看效果,往往就会“惠而不及”、“惠而不至”,群众就可能不领情、不满意。“惠什么”、“怎么惠”,群众感受最真切、最有发言权。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下基层、接地气,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握群众诉求、汇集群众意见、凝聚群众智慧,办好群众欢迎和认可的事情。只要与群众愿望“接茬”、“合拍”,弄清劲往哪里使、事往哪里办、钱往哪里投,就能真正把实事办到点子上,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文化惠民,核心是让群众得实惠。文化惠民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必须“真惠”、“实惠”,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口惠而实不至”,最终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衡量实惠不实惠,就看是不是有效破解制约基层文化建设的瓶颈问题,实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文化利益。要直面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之“难”,瞄准基层文化基本设施、基本队伍、基本保障、基本服务之“弱”,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力度,让文化的阳光普照广大基层群众。要以更大的投入产出更多的实惠,落实财力、物力、人力和政策保障,拿出“真金白银”,增加文化惠民的“含金量”,以实实在在的文化建设成果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
文化惠民,关键要抓具体办实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文化惠民是篇大文章,必须从具体事抓起,才能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只有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好措施具体化实在化,转化为有形的实事项目,细化为实打实的民生工程,文化惠民才有载体、有抓手、可操作。要以“实干”求实效,雷厉风行、真抓真干,不抓则已、抓则必成。要以“实招”求实效,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有标准、有步骤、有督查、有考核,真正把实事办实办好。文化惠民实事一件件不停地去办,一年年持久地去做,基层文化就会如春雨之润花、清渠之溉稻,不断滋养人们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