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文化惠民造福千家万户 文化活动引领文明生活

来源: 南宁日报

欢乐的会鼓敲起来,热情的扁担打起来,动人的山歌唱起来,自信的笑脸露出来。南宁被称为“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从漫山遍野的山歌,到享誉全国的新民歌,南宁打造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歌大舞台,塑造了城市最为亮眼的文明景观。

    南宁人能歌善唱,文化活动遍布城市社区和乡村小镇,文化交流往来频繁,文艺汇演蓬勃开展。不用瞅远的,就说这个夏天,市里的艺术家们忙着到村里“种”文化,全国各地的民歌爱好者赶到南宁参加“一声所爱·大地飞歌”2012民歌大赛,乡村社区的文艺爱好者争相排练参加和谐文艺大展演……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市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文化惠民造福千家万户

    今年,我市加大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力度,计划在年内全面完成南宁孔庙建设主体工程、附属工程、陈列布展工程;推进南宁博物馆、南宁市民族艺术基地项目,力争完成主体框架建设;开展南宁市群众艺术馆、顶蛳山遗址博物馆、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南宁市图书馆、中国—东盟文化创意产业印刷园等项目前期工作,同时配合自治区做好广西文化产业城等自治区重大项目的建设。通过督促这些全市公益性重点文化项目的建设工作,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我市今年启动了“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将首批50个文艺村的打造与党建示范村、文明村的建设结合起来,在丰富基层文化生活的同时筑牢了基层党组织的根基。这不仅是我市文艺惠民工程的一大亮点,也是党管文艺在农村的生动实践。我市文艺家积极充当志愿者,奔赴各个文艺镇、社区进行针对性的文艺培训、辅导,变往日的“送”文化为“种”文化,力争在农村培养一支不走的文艺队,在田间地头掀起一股文化热潮,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

    民歌盛宴享誉大江南北

    今年,为了进一步提升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文化品牌和气质品位,推动首府南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市委、市政府围绕创新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加强与广西电视台的合作,继续共同举办“一声所爱·大地飞歌”2012民歌大赛。经由广西电视台申报,“一声所爱·大地飞歌”2012民歌大赛取得年度全国选秀类节目牌照,成为2012年全年度广电总局同意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的仅有的9个选秀类大型电视节目之一,也是国内唯一的民歌音乐选秀节目。

    除了民歌大赛,每年一次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也让市民期待不已。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民歌盛宴,邕城洋溢着浓厚的民歌文化氛围。而在这些享誉国内外的民歌舞台上,来自五湖四海的歌手齐聚一堂,以歌为媒,声声传情,上演了南宁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画卷。

    文化活动引领文明生活

    我市的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活动经过两年的实践和检验,已经成为我市广大群众喜爱的主题文艺活动,也成为我市著名的文化品牌之一。我市还积极举办“绿城十佳小乐手器乐比赛”“绿城十大少儿歌手”歌唱比赛、“朱槿花”杯少儿舞蹈大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进首府南宁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增强了市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巩固了基层文化建设的成果。

    各种文化活动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各县区积极打造出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单位、社区等积极组织群众排练节目参加活动。在南宁市的各大广场或居民小区,随处可见市民闲暇之余自发聚集在一起,或下棋或品茶,或弹奏乐器或歌舞升平。

    文化现场NO.1

    业余文艺队活跃乡村大舞台

    在西乡塘区坛洛镇群南村,活跃着这样一支业余文艺队,他们自发组成,自娱自乐,每当夜幕降临,文艺队员们就放下农具,换上红红绿绿的演出服饰,自发到村里表演,歌声、音乐声、舞蹈交织在一起,草根演员们舞活了乡村大舞台。

    文艺队的副队长李群回忆说:“以前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很单调,收工后,除了看电视,就是偶尔见到一些人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吹拉弹唱,自娱自乐。于是,她便和村里另外两个喜爱唱歌、跳舞的年轻媳妇合计,把村里爱好文艺的人整合起来,成立文艺队。”经过反复地做工作,农村文艺队渐渐发展壮大,由最初的8个人慢慢壮大到32个人,这使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过上了有滋有味的文化娱乐新生活。文艺队现成的节目有60多个,自编自演的节目也不少,并且自编的节目都是出自老队长之手,其中有年轻人爱看的现代歌舞,有中老年人喜爱的粤剧,有独唱,有合唱,还有腰鼓表演和舞狮表演,村民们都很喜欢。“自从文艺队成立后,他们每天晚上演出,观众多则200多人,少则100多人,有时候,观众也会和演员一起互动,气氛十分热烈。”李群介绍说。

    “挽起裤腿下田是农民,洗净泥巴上台是演员。”文艺队舞活了乡村的舞台。他们不但在本地表演,还到外村表演,在坛洛镇、金陵镇、双定镇及其村坡就演出了90多场次,观众多达10万人次。

    经常性的文艺演出不仅让村民有了发挥文艺特长的地方,更让村民跟集体的心贴近了,有了问题也好沟通了,邻里之间也更加和谐。类似这样的群众文艺演出队,在坛洛镇共有40多个,覆盖了全镇绝大多数村坡。

文化现场NO.2

    嘹啰山歌“另类”唱

    今年3月,南宁“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正式启动,南宁市同时也被自治区列为“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新试点。在文艺惠民活动深入开展期间,各县区的文艺活动也开展得红红火火,大批民间文艺爱好者从中得到了实惠。

    唱了一辈子嘹啰山歌的刘正诚没想到嘹啰山歌还可以这样唱。刘正诚可是有名的嘹啰山歌民间艺术家,2009年其一家四代荣登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晚会“大地飞歌”的舞台,风光无限。如今,在他的带领下,村里人人都会唱、爱唱嘹啰山歌。

    7月31日,陆坚、杨诗咏、施美任等文艺志愿者来到邕宁区新江镇团阳村。培训辅导一开始,刘正诚就和“徒子徒孙”们合唱了一首嘹啰山歌《虫虫飞》,甫一开口“山歌嘹啰”,就被老师杨诗咏打断了:“这一句唱得太平淡了,要有起伏对比,要这样,山——歌——嘹——啰。”随后杨诗咏针对村民们的演唱问题一一指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辅导结束后,刘正诚感慨道:“没想到唱歌还这么讲究。我从14岁开始唱嘹啰山歌,一般开口就唱,一直唱得这样平淡。经过老师的指导后,我感觉我们现在唱得更响亮了。”看到学生们的进步,杨诗咏也喜在心里:“团阳村的村民们唱得很好,歌曲原汁原味,有地方特色,但他们还有可以提高的空间。由于他们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唱歌全凭感觉,这次辅导他们学会了换气、断句,学会了强弱对比,进步很大。”

    南宁市“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通过不断努力最终达到全市每个乡镇都有文艺村,村村都有一定数量的文艺户,形成“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实施的整体态势。自开展以来,已是硕果累累的文艺惠民工程在各县区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态势。

    文化现场NO.3

    文艺大展演演绎幸福生活

    9月3日,在南宁电视台三号演播厅里激情上演南宁市第三届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曲艺组总决赛。来自乡村社区的文艺“民星”们纷纷亮出了绝活,精彩轮番上演,观众目不暇接。记者在后台遇到马山县百龙滩镇会鼓队,队员们精神抖擞,对比赛充满信心。会鼓队负责人王政勤告诉记者,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给了队员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大家有机会为全市人民表演独具特色的马山会鼓文化。

    对于参加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的选手而言,舞台存在于他们的生活里,文艺早已在乡村大地上生根发芽。记者了解到,有许多选手都是白天忙农活,晚上忙排练,日子过得有声有色,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乡村里文明、和谐蔚然成风。

    据了解,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活动已在南宁连续举办3年,整个展演以“民星大舞台”为主题,以电视选秀为表现方式,以寻找、包装、打造“民星”为主要内容,深受基层群众的喜爱。通过大展演活动,我市搭建了各种形式的乡村社区和谐小舞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增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活力。

如今,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已经成为我市广大群众喜爱的主题文艺活动,也成为南宁市著名文化品牌之一。    对于丰富和活跃全市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科学文明的和谐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现场NO.4

    经典诵读营造和谐氛围

    在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天桃实验学校以“品味中华经典传承民族文化”为主题开展了新学期的典礼活动。当天,通过诵读《弟子规》、民族乐器联弹、与北京书画艺术院院长王宝心现场共写书法,学生在开学第一天就体验到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为了让孩子们提高对祖国文字的认识,养成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的好习惯,北京书画艺术院院长王宝心还向学校赠送了价值30万元的书法学习用品,鼓励孩子们练习书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这只是我市全面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一个缩影,从2010年开始,各县(区)、各单位,以“我们的节日”为主线,以歌颂党、祖国、时代、人民的诗文和诵读传统经典诗文、红色经典诗文为主要内容,广泛发动和组织干部群众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比赛、经典诵读表演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全面推进中华经典诵读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的“四进”活动,极大地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对增强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南宁城市文化品位,凝聚全市人民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1年,全市各县(区)、开发区、各部门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全方位开展全民经典诵读活动,引导人们在诵读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在中华传统美德潜移默化中,营造了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