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康定县城,已全然没有盛夏的炎热。8月20日,一群来自远方的文化志愿者让这座安静的小城热闹起来。
为了给藏区人民带来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积极响应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8月20日至25日,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歌舞剧院、四川省川剧院的数百名演职人员和来自广东的73名文化志愿者一起,深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举行了“四川文化藏区行——‘四进’‘十大’文化行动”大型公共文化惠民活动。
活动期间,各路文化志愿者队伍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旅途疲惫,把文化送进牧区、农家、军营,相继开展了广东文化志愿者四川行、文艺演出进藏区、遗产保护进寺庙等文化惠民活动。
我倒下了,节目怎么办
8月21日一早,“春雨工程”广东文化志愿者四川行活动启动仪式在康定情歌广场举行。启动仪式上,广东歌舞剧院、甘孜州歌舞团以及四川省川剧院的演员为数千名群众奉上了一台精彩的演出。在热闹的演出现场,一辆停在广场边的救护车格外引人注目。因为是第一次上高原,再加上路途8个多小时的颠簸,不少广东志愿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舞蹈演员秦楠就是其中反应比较强烈的一个,刚从医院打完吊瓶回来的她,来不及休息,便投入到了当晚另外一场演出的准备工作中。
“我们这次来的演员人数有限,没有替补演员。要是我倒下了,节目就不能进行了。”秦楠,这个看上去有些瘦弱的女孩坚强地说。当晚8点半,由秦楠参演的《南粤风情》综艺演出在康定情歌剧场上演。跳完大型开场舞蹈《鼓舞岭南》,秦楠已是气喘吁吁,她赶紧利用节目间隙吸了几口氧气。“演员这样辛苦,我也是干着急没办法,接下来还有好几个舞蹈节目,秦楠都要参加……”本次演出总导演王生贵告诉记者。
优美的音乐再次响起,演员们个个神采奕奕,再次在舞台上精彩亮相,良好的精神面貌、轻盈的舞姿,丝毫看不出她们克服重重困难所付出的艰辛。
既然来了,就不能不去
8月21日,四川省歌舞剧院的演出车队前往甘孜州丹巴县进行慰问演出,因下雨导致一路上泥石流不断,原本4个小时的路程,演出车队足足走了整整8个小时才到达丹巴县。
“一边是陡峭的悬崖,一边是汹涌的大渡河,时不时还要提防泥石流的出现,一路上提心吊胆。”四川省歌舞剧院院长刘斌对当天的路况依然心有余悸,“既然来了,肯定就要继续下去,就不能不去”。车队在前行,海拔也在升高,为了保证第二天正常演出,刘斌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药品和氧气,让演职人员提前服用和使用。一路颠簸后,演出车队终于在晚上9点多到达了目的地。
第二天上午10点,慰问演出正式拉开序幕。在高原骄阳的炙烤下,四川省歌舞剧院的演员们精神饱满地为丹巴县当地群众献上了一台精彩演出。丹巴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宾告诉记者,由于交通不便,近年来丹巴县基本没有大型团队前来演出,“此次全县差不多有一半的群众来到现场观看演出了”。
“大篷车”开进军营
8月22日上午,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开进驻扎雪域高原的部队营区,向部队全体指战员展示巴蜀文化。活动当天恰逢下雨,但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段段有趣的讲解,让在场所有官兵流连忘返。
此番流动博物馆专门带来了红军过雪山、草地时使用过的木柄手榴弹、冲锋号及双钩铁矛等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平日里难得一见的文物,官兵们异常兴奋。甘孜军分区战士张雄告诉记者,“今天有幸观赏了当年红军过草地使用过的‘装备’,深深感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作为军人,我们一定要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地部队首长表示:“四川博物院将流动博物馆‘大篷车’开进军营,为部队官兵奉献了一场丰盛的精神文化盛宴。驻康定部队广大官兵从红军文物展、巴蜀书画展等系列文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受益匪浅,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大力弘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精神,叫响‘高原在脚下、使命在心中’的口号,忠诚履行使命,热血铸就辉煌,为建设美丽生态甘孜、和谐幸福甘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为此次“四川文化藏区行”系列文化活动的继续,从9月初开始,四川省还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寺庙活动,在藏区开展唐卡、藏族版画、藏文书法和摄影作品展,为当地群众和僧人送去有关藏族文化和寺庙古建筑保护与消防安全知识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