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历史 传承技艺: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精彩亮相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你看你看,那舞狮爬那么高,真厉害!”看着非博会上的精彩舞狮杂技表演,来自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实验小学六年级的陈亮亮高兴地对记者说,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到这些杂技表演,现在终于亲眼在现场看到了。9月6日,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枣庄市台儿庄古城开幕,秧歌、舞龙、腰鼓……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表演让观众席一次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本届博览会由文化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文化厅、枣庄市人民政府承办,历时5天,主要内容包括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交易签约、非遗项目踩街巡游、非遗优秀剧目展演、非遗保护高层论坛、博览会闭幕式暨颁奖晚会等。

    最具特色的非遗盛会

    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以“促进非遗保护,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突出运河文化特色,突出“手艺山东”特色,突出海峡两岸交流特色。为扩大非博会影响力,今年6月至8月,台儿庄古城还开展了“手艺山东”“中华美食”“戏曲荟萃”主题月活动,让古城内的游客感受非遗的魅力。

    在场馆建设方面,本届非博会建设了700个标准展位,博览会主展馆会展中心建筑面积达2.14万平方米。“此外,全长1公里、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规划商铺400余间的博览园集中展示区和规划占地400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正在建设中。”据本届非博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非遗项目的集中展示基地、保护成果展现基地、博物馆与传习所聚集基地,传承人收徒传承、研究培训和国内外文化交流基地。

    据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介绍,本届博览会组织了全国各地列入省级以上、山东省市级以上的70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400多位非遗传承人参展,通过图文和视频介绍、实物展览、传承人技艺展演、技艺流程展示等形式,全面反映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资源和保护成果,集中开展博览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合理利用。

    探索非遗保护新路径

    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在非博会开幕式上表示,山东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护传承体系日益完善,资源利用工作扎实推进,全社会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和重要桥梁。”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国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博览交易的盛会,是全国非遗保护“东部一会、西部一节”两大博览节会之一。办好博览会,对于全面展示我国非遗保护成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合作,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山东省积极探索非遗保护的有效途径,逐渐形成了突出“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人本性保护”的山东模式,形成了科学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合作利用机制。“山东省的非遗保护工作已经由探索实践阶段步入了科学保护阶段,非遗保护的意识正逐渐深入人心。”徐向红说。

    非遗助推文化强省建设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加快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战略部署。全省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文化建设的各项部署要求,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不断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全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就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姜大明强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博览交易的盛会,是一项国家级的重大文化活动。山东省委、省政府对办好这次博览会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积极做好各项筹备工作,文化部给予了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持。通过举办这届博览会,对促进山东乃至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快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近年来,通过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扶持非遗传承人收徒等一系列举措,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在山东省规划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共有各类传承基地57个、各级研究机构60多个,各类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传习所312个。在调动群众保护非遗的积极性、提高百姓非遗保护意识的同时,也有力地助推了山东省的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促进非遗传承 守望精神家园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时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形式、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取得显著进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各地得到了贯彻落实,文化部还将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完善和出台相关的配套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和方法得到了改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动态管理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存在许多问题。诸如非遗保护的社会土壤不够肥沃,保护的方式得不到及时创新,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等。正如有关专家指出的,保护非遗,就是保护中华文脉,不仅要靠政府部门对其“输血”,更要靠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的广泛参与,增加文化认同,以生产性保护的手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山东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意见》中也提到,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齐鲁文化研究和遗产保护,促进各类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

    9月6日,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枣庄市台儿庄古城开幕。为期5天的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767个非遗项目以及1800余名非遗传承人将亮相非博会,为观众与游客带来特色鲜明、亮点纷呈的非遗展演。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马文辉表示,这次博览会的主要目的是集中展示全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结交流非遗保护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推动非遗保护工作深入发展的制度机制和方式方法,动员、引导全社会关注遗产、珍惜和自觉保护遗产。

    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表示,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近年来,在文化部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山东省各级文化部门把非遗保护作为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建立机构队伍,大力实施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人本性保护,全省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

    其实,近年来,山东在探索非遗保护传承方面所做的探索远非这些。

    在《山东省文化厅“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被放在了突出位置。《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时期,山东将完成非遗普查资料的整理、编目、存档,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和保护机制,完善山东省非遗数据库和传承人评选命名机制,并积极探索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的有效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在全国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只有充分发挥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形式和内涵,才能发挥其更大作用。对于非遗保护传承来讲,只有加强山东非遗的研究和保护,完善普查建档、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加强非遗生态保护区、生产性保护基地以及研究传承基地和相关博物馆、传习所的建设,才能推动全省的非遗保护工作顺利开展,才能将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