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促进区域文化交流——第六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综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本届文博会可以概况为6个‘越来越’——参展规模越来越大,参展地区越来越广,参展领域越来越宽,合作项目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文化亮点越来越亮。”这是陕西省文化厅厅长余华青在开幕当天对第六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的评价。9月7日至10日,由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西部其他11个省(区、市)政府协办,西安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六届西部文博会在陕西西安举办。

    精品荟萃:丰富文博会

    宁夏展区的小伙子们扮作了回族人偶,求合影的人群一拨一拨地涌上前;广西展区的姑娘们身穿色彩艳丽的壮族服饰,齐声高唱着民歌《刘三姐》;内蒙古展区内,豪迈的舞姿、悠扬的马头琴传达着草原的欢快气息……西部文博会的主展馆宛若一个“民族大舞台”,使人足不出馆即可感受到西部12个省区市的地理人文、民俗民风。

    除极具动态的歌舞艺术表演外,高科技展区是又一个气场十足之处。在陕西文化产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展台前,排队等着观看3D数字电影的人不在少数。震撼、惊险的画面让观众“立体穿越”了昭陵、乾陵、茂陵,“亲眼目睹”了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和令人炫目的皇家宝藏,并且得见《兰亭序》的“真容”。在以“文化创新·交流”为主题的B1馆内,真人“乔布斯”在门口欢迎你,跟着“黑撒”吼秦腔,用手机三维玩转兵马俑,10分钟体验台湾文化精粹……

    一位参观者告诉记者,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博会将各种文化汇集在一起呈现出来,给人们搭建了一个了解各地文化和进一步合作开发、发展当地文化的平台。

    在展现黄河文化的甘肃展区前,小小的香包吸引了许多参观者选购。据庆阳凌云文化集团轩辕香包艺术公司总经理张丽珍介绍,不仅香包卖得好,连宣传册也走俏,“带来的200多份宣传册头一天就被索取完了,连自己的名片都所剩无几。”在陕西人民书画院的大型展台前,该院院长卫双良带着多位书画名家现场挥毫泼墨,并与现场参观者倾心交流。“陕西书画要想在全国范围内享有更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离不开文博会这样的宣传推广平台,这不仅关系到陕西书画‘走出去’,也关系到新人新秀的成长环境。”卫双良说。

    除各大场馆的展出外,国际民间影像节、首届“中国创意”产品设计大赛等13项主题活动也在文博会期间同时举办,临潼旅游文化艺术活动、楼观道文化艺术节活动、民谣在路上西安演唱会活动、亮宝楼文化活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文化活动、大型童话剧《森林里的故事》演出活动、富平陶艺文化节等八大分会场活动,既为海内外客商提供了洽谈合作的广阔平台,也大大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展会经济:亮丽文博会

    以“创新、改革、发展、繁荣”为主题的本届文博会,共设有五大展馆、15个专题展区、2616个国际标准展位,在展示与交流之外更凸显了交易功能,共征集签约项目68个,总签约额约825亿元,创下了历届之最。

    参加本届文博会签约的项目涵盖了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化产业类、大型商业类、旅游休闲类、绿色生态类、养生康体类、城乡统筹类、金融类、战略投资类等,其中,9月7日举行的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一举签下38个项目,签约金额644亿元。此外,还举办了西部12省区市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参会的每个省区市都集中推介了当地的文化产业项目,仅陕西省的文化产业项目就多达340个。“西部各省区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蕴含无限商机与活力,极具发展潜力与空间。通过西部文博会这一平台,可以实现文化资源的聚集、文化项目的推介、文化资本的融通、文化产品的交易等多项目标,促进西部优势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促进西部地区文化企业与国内外机构开展跨区域交流与合作。”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军民在接受采访时说。

    自创办以来,西部文博会已逐渐成为强力推动西部文化资源转化、文化产品交易、文化产业项目投融资的国家级、综合性、专业平台,具有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号召力,吸引到数以万计的海内外参展商、文化投资机构和采购商、专业观众前往参会进行合作洽谈和产品交易,展会效应日益显现。

    理论探讨:厚实文博会

    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近10年来取得了迅猛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在当前这个承前启后的时期,如何总结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经验并探索接下来的发展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届西部文博会特别举办了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众多学者和企业界代表对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之路进行了交流探讨,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转变”是我国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产业园区的出现说明我们看待文化的视角转换——由以前单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待文化,进步到重视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文化建设。”在9月7日举办的“201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上,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副主任祁述裕这样表示。他认为,文化产业发展应追求“三融合”,即与社区融合、与日常生活融合、与艺术相融合。“因为文创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且主要靠智力赚钱,提供的产业多以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为主,需要体现出‘文创产业即生活’的理念。”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文化产业园区要成为文化产业集聚园,应当有自己的定位,不能什么东西都来点。“没有核心资源,没有产业链,文化产业园区是没有自身成长性的。”陈少峰批评道,“如果产业园的定位就是搞一个绿色空间,那实质就是地产。”

    对有关文化产业园区的各种议论,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王石表示,不要匆忙下结论,尤其是不要匆忙否定,不要设限,要把关于园区建设模式的讨论继续下去。“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要与城市生活结合,和民生、教育、市民的幸福指数、市民的文化权利以及整个城市的发展联系起来,要保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建设的文化产业园区既能体现出城市发展的多元价值,也具备浓厚的文化价值。”

    自2008年第四届以后,西部文博会永久落户西安,每两年举办一届。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吴江波表示,西部文博会已成功举办6届,功能定位明确、活动内容丰富、办会思路开阔,体现出了更强的专业性和创新性,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东、中、西部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