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基层的“星星之火”——宁波市北仑区探索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积极探索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长效机制,创新群众文化活动方式,不仅培养了一批基层优秀文艺人才,催生了一批群众文艺精品,还形成了一批具有北仑特色的公共文化品牌,实现了“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建设文化”。北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凌晓军说,北仑区实施的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机制,就是“把优秀的文艺爱好者培养成文艺骨干,把优秀的文艺骨干组建成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把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发展成繁荣基层群众文化的重要推手和载体”。

    发挥基层群众文艺团队作用

    前些年,由于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区域内的文艺资源,北仑区的文艺队伍得不到有效的整合,一度处于“散”“软”状态。如何改善这种状况,更好地发挥基层群众文艺团队的作用?北仑区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入手,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北仑区“文化阳光工程”建设标准》等政策措施;自2010年起,每年安排总额3000万元的文化发展资金,重点用于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化设施内涵提升等领域。

    为了不断巩固完善业余文化团队,2008年,该区制定并实施了《北仑区加强业余文艺团队建设繁荣群众文化实施方案》,提出逐步建立区级团队、企业团队、学校团队、乡镇街道团队、村(社区)团队,同时提出“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重点补助经常开展文化活动的团队”,对每年评出的优秀团队分别给予5000元至2万元不等的奖励等。自2008年以来,北仑区共有300余支文艺团队受到奖励,奖励和各项扶持资金达350万元。

    2010年,北仑区开始逐步推进“企业文化俱乐部”建设,许多企业建立起了规范、可操作的文化活动制度和自己的宣传文化队伍,形成了鲜明的企业特色品牌。截至2011年底,全区共有23家企业达到“企业文化俱乐部”建设等级标准,北仑区对这些创建合格的“企业文化俱乐部”每年给予5万元到8万元的奖励补贴。另外,该区文化部门还加大了对文化团队的日常经费补助,主要有新建补助、活动补助、设施补助、项目补助等。

    发挥重点文艺团队示范作用

    海晨业余艺术团是北仑区文化馆管理的一支业余文艺团队,由舞蹈、声乐、器乐、曲艺小品等分团组成,共有150余名成员。从2006年起,该区文化部门每年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海晨艺术团的发展,2011年增加到90万元。十多年来,海晨业余艺术团参与大大小小的演出不下500场,观众超过百万人次,并多次被市文化部门评为文化下乡先进集体,成为省、市文艺界一支具有影响力的文艺团队。

    海晨业余艺术团的发展历程只是北仑区许许多多文艺队伍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该区的夕阳红艺术团、民族之花文艺轻骑队、霞南越剧班、梅山舞龙舞狮队等,都是近年来涌现在北仑文艺舞台上的佼佼者。这些重点文艺团队对社区、村落中的其他业余文艺团队起着辐射、示范和导向作用,使得不同层次、有着不同文化需求的文艺爱好者从单兵、个体向骨干、团队集聚靠拢,带动了整个地区的文艺团队的壮大发展,使北仑区业余文艺团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丰富的转变。目前,全区共有各个艺术门类的群众业余文艺团队421家,基本覆盖了该区每个村和社区。

    为了巩固业余文艺团队的建设成果,提高基层文艺骨干的素质,以适应新形式下群众文化活动的需要,北仑区每年还举办业余文艺团队负责人培训班,加强基层文化工作者与文化馆专业老师、其他团队负责人的交流,为今后的团队发展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活力。

    生动演绎“海享文化”

    近年来,北仑区积极创新文化事业在共建共享中和谐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全民体系,以“海纳百川、共建共享”为内涵的“海享文化”迅速在城乡生动地演绎起来。

    2009年初,为了活跃基层业余文艺团队,北仑区推出了群文品牌活动“海享大舞台”。“海享大舞台”每周五晚上在北仑影剧院广场亮相,来自各街道、乡镇、社区、村落、有关企事业单位的文艺团队都可以登台为市民献上精彩的文艺演出,不仅为拥有文艺表演特长的群众搭建了展现自我的平台,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敢于上台“秀”出自己,也让群众在家门口欣赏到了各地的传统风俗、优秀文化。如今,“海享大舞台”已演出近200场次,观众突破了百万人次。在“海享大舞台”的辐射下,全区各乡镇、街道也纷纷搭建起了让业余文艺团队实现自我展示的舞台,推出了自己的周末特色文化活动,如大碶的“欢乐星期五”、小港的“浃江之夜”、新碶的“周末大家唱”等。同时,北仑区还组建了250多支“海享文化”业余文艺团队,建立了由专业人员、文艺爱好者、大学生志愿者、中小学教师等组成的“海享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并在这些业余文艺团队的带动下涌现出了一批“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镇(乡)和行政村。